紅螺寺
紅螺寺始建于東晉,擴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美妙的傳說,俗稱“紅螺寺。
紅螺寺為十方常住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千年來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內歷屆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頻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覺禪師,元代有云山禪師,清代際醒(夢東)大師主持紅螺寺,創建紅螺凈土道場,佛教更為興盛。光緒年間,印光僧人來紅螺寺修學凈土法門,后去普陀創建凈土道場,所以世有quot;南有普陀,北有紅螺quot;之說。
歷史上的古寺擁有300多傾耕地,號稱“一天吃一頃地,在懷柔縣境內和北京其它區縣內有數處下院。康熙帝于公元1694年駕臨紅螺寺。歷史記載,紅螺寺曾數次擴建重修,名揚海內外,香火旺盛。
紅螺寺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公元338年)。當時中國北方正處十六國時期后趙的統治時期。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西域高僧佛圖澄東來中國傳教,受到后趙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優禮,遂在后趙國境內弘法授徒,廣建寺塔。他是經國家正式批準在中國授徒(中國人出家為僧)的第一人,后趙石虎建武末年(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于鄴宮寺。據《高僧傳》記載,佛圖澄在后趙弘法30余年,先后建寺達893所,紅螺寺即其中之一。
關鍵字: 佛教圣地 大明寺 懷柔縣 紅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