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定陵
1955年10月由吳晗、郭沫若、范文瀾、鄧拓、沈雁冰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發掘明陵墓。批準后,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由29歲的趙其昌任發掘隊長,鄭振鐸指導工作,1956年5月開始先試掘定陵。從定陵寶城內側開了寬3.5米、長20米的第一條探溝。3個月后,發現了隧道的一端。這是由兩道大墻夾著的露天大道,梓宮過后又用黃土回填。在明樓西面又開了寬10米、長30米的第二條探溝。1956年9月3日,當挖到7.5米深時發現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樣。對此碑的看法意見不一,但根據石碑所指,在1957年5月于隧道盡頭,發現了一堵大墻,當是金剛墻。墻上有凹痕,顯然是門的痕跡。拆開缺口,順繩下去,除地面上散落的料珠及鋪地的木料外,無他物,此處肯定不是地宮。發掘者稱其為隧道券。隧道券為磚頂拱券,一端有兩扇大石門,九排門釘,獸首銜環,潔白光潤,里面頂著“自來石。工人僅用鐵絲和木條,不到5分鐘就巧妙地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宮打開了。
通過發掘定陵,證明定陵地宮中沒有傳說的傷人機關。定陵地宮中,沒有傳說中的把營建皇陵者埋在墓穴中的事情。明十三陵中,只有長、獻、景三陵墓有人殉葬,殉葬者不入地宮而入“井。陵區之東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熾妃5人、朱瞻基妃10人。其他陵墓雖然也有殉葬者,但為掩人耳目,而不載入史冊。
關鍵字: 十三陵 委員會 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