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森然靜謐的祭祀圣地
天壇位于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占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辟為公園。
圜丘壇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 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臺商道,也是天壇建筑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筑: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丹陛橋西側有齋宮 ,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神樂署、齋宮都是祭壇的附屬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務用房 , 故齋宮、神樂署都是坐西向東,其建筑規格、瓦色、裝飾彩畫均遜于天壇的祭祀建筑,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的 " 敬天 " 思想。天壇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樹齡逾數百年。壇廟在中國古代被譽為國家的 " 萬世不移 " 之基故中國古代對壇廟植樹極為重視明永樂年間初建北京天地壇時即 " 樹以松柏 " 取 " 尊而識之 " 的寓意以后歷朝陸續補植 , 至清朝中葉形成頗具規模的天壇古樹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圍,蒼翠的古樹與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綠草共同構成了天壇莊重肅穆、靜謐深遠的環境氛圍。
從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壇初建成時開始,天壇作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專用祭壇的歷史一直延續了 490 余年,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結束了貫穿中國歷史達五千年的祭祀史,專用于為皇帝祭祀服務的天壇從此 " 任人游覽 ",1918 年民國政府將天壇辟為公園,實行售票開放。1951 年北京市政府組建了天壇管理處,1957 年天壇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 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復中的祈年殿
近年來,天壇的文物保護、園林綠化工作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天壇的文物保護工作受到了重視 , 各方面的管理得到了加強,清理了大量的非景觀建筑,遷出駐園單位,并將占用的古建筑騰出,80年代后,又陸續完成了壇內古建筑的保養修繕園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1992 年修復圜丘壇內外24座損星門,1993年復建了圜丘望燈桿,以后又陸續復建了東北外壇墻,重修了南神廚、三庫、宰牲亭等。為了維護天壇優美的環境及祭祀氛圍,天壇一方面推行自然草坪園林化管理,另一方面又大面積地種植人工草坪,植樹綠化提高綠化覆蓋率并采用無污染防治病蟲害的方法進行植物保護,極大地改善了天壇的生態環境形成了妻妻芳草與參天古柏相映生輝的壯美景觀。
天壇公園現有面積為205萬平方米,保存有祈谷壇、圜丘壇、齋宮、神樂 署四組古建筑群,有古建筑 92 座 600 余間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壇還有九龍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燈、孀柴爐飛瘁坎等古跡。天壇公園有各種樹木 6萬多株,更有 3500 多株古松柏、古槐綠地面積達163萬平方米,環境森然靜謐,氣氛肅穆莊嚴。巍峨壯美的祈年殿,圣潔崇高的圈丘,優雅莊重的齋宮,都坐落在萬千樹木掩映中,形成獨特的壇廟園林景觀。天壇成為一處集中國古代建筑學、聲學、歷史、天文、音樂、舞蹈等成就于一體的聞名世界的風景名勝。
半小時路線方案
公園北門--祈年殿--返回北門。
公園南門--圜丘--回音壁--返回南門。
一小時路線方案
公園南門--圜丘--回音壁--九龍柏--丹陛橋--祈年殿--出北門。
公園北門--祈年殿--丹陛橋--九龍柏--回音壁--圜丘--出南門。
公園東門--長廊--祈年殿--丹陛橋--回音壁--圜丘--出南門。
公園西門--齋宮--神樂署--返回西門。
兩小時路線方案
公園南門--圜丘--回音壁--九龍柏--丹陛橋--祈年殿--出祈年殿西門向西--神樂署--齋宮--出西門--或可租用電瓶車去往所需地點。
公園北門--祈年殿--丹陛橋--九龍柏--回音壁--圜丘--出圜丘南門向西--神樂署--齋宮--出西門--或可租用電瓶車去往所需地點。
關鍵字: 上帝 北京市 天壇 崇文區 祈年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