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人物篇)
北海公園位于市中心區,在故宮的西北面,因與中海、南海分稱三海而得名。這里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
北海公園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達到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3.9平方公里)。湖口瓊華島上建的藏式白塔為全園標志。漪瀾堂波相光映;濠濮間游廊曲折。北海北岸是幾組宗教建筑,有小西天、大西天、闡福寺,西天梵境等,還有五色琉璃鑲砌的九龍壁,兩面各有蟠龍9條,戲珠于波濤云際,造型生動,色彩明快。園內還保存有文物鐵影壁、一座16面多角形塔式石幢、495方歷代著名書法家真跡、萬歲山團城和承光殿玉佛等。北海團城內的玉佛高琢1.6米,為整塊白玉雕而成,佛身鑲嵌寶石,通體瑩潤,珠光奪目,極為珍貴。其左留臂有一刀痕,為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留下的罪證。團城承光前的巨型玉甕“瀆山大玉海”重達3500公斤,氣勢逼人。
【游走筆記】
北海景色各異,在北海公園里的人也各有各的目的。第一次如此刻意的去抓拍一些人的行為舉止,不過依然躲躲閃閃,沒敢真正的面對那些被拍的人兒。盡管有些只是背影,但是我知足了。
最簡單不過的音箱設備擺放在墻角。幾對叔叔阿姨怡然自得的在稱不上廣場空地上翩翩起舞。在碼頭等船的時候,同事問我這是什么舞步。頭也不會的回了句點四,目光依然注視著他們移動的腳步。隨著音樂,我知道我自己腳癢了,應該一年多沒有跳舞了吧。
看著他手中的那個鏡頭,甚是羨慕。情緒高漲的指給同事看,可是誰知道同事回我的是一副不屑的表情。憤憤的瞪了他一眼后,把注意力集中回他手中的鏡頭上。順著鏡頭的方向,我看一個中年婦女倚著拱橋的欄桿,擺著pose,腳下放著裝那“武器”的背包。
時至中午,幾位看似退休了的男子用粗大的毛筆,蘸著清水在地上的方磚中行云流水的書寫著。靜靜的在一側看著男子飽吸清水的筆端在地上留下的水跡,淺淺的念著“青松寒不落”。無意見聽身側的同事疑惑的討究“青枕寒不什么”的時候,側過頭忍著笑意,輕輕的念了一遍“青松寒不落”。
高高的圍墻,長長的宣傳欄。不少男女老少用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站立著,細細的咀嚼宣傳欄中的文字。從南走到北,這些人兒近了又遠了。回頭撇過宣傳欄,里頭除了介紹北海公園的文字圖片外,還有不少時下的熱門報刊。濃厚的氣氛中,偶爾有游人的高談闊論劃破樹蔭下的這份安靜。
上面是扔灑魚食的人兒,下面是爭食的紅錦。墻上貼著醒目的紅色字體:禁止喂食自帶食品。拐個彎后,可以清晰的看到“魚食每袋二元”。池子邊上被游人圍的水泄不通,形形色色的人有著不同的舉動,而喂食是這些人中占多數的。
空竹,我喜歡看的一個活動項目。這個玩空竹的男子是攤子的老板,空竹玩的很是一般,只是機械的上下抽動著而已。雖然背朝著馬路,卻時刻注意身側的攤子,每每有人蹲下身子看那隨風轉動的風車的時候,他立馬回頭招呼,只是手中的動作并沒有停止。其實,我想看到的是飛舞的空竹,聽到的是空竹在空中呼嘯的快樂。
五龍亭里熱鬧非凡,掌聲如潮水般一陣陣的沖擊著我的耳膜。泛舟的時候便遠遠的看到里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只是揣測亭子里有人表演。只是呆我漫步至此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想象的表演只不過是人們的自娛自樂而已。
女子手中的彩稠就在這樣的揮舞之下嘎然而止,因為音樂到達了尾聲。遠遠的聽著曲子,那是熟悉的新疆歌曲,主要樂器是口琴。呆我擠入人群之后,才發現演奏的樂器除了口琴,還有手鼓、沙錘等打拍子的輔助樂器。而亭子中間是隨意扭動身姿的幾個女子,沒有特定的套路,只是彰顯著自己感覺最優雅美麗的動作。
于第一個亭子的歡呼和掌聲相比,這個亭子顯得安靜許多。亭子中幾個中年男子各持中國古典樂器,制造著裊裊的樂音,讓人陶醉。圍觀的聽眾配合的靜靜的聽著,沒有高聲喝彩,沒有熱烈掌聲。可是從他們的眼神里可以看到的陶醉和贊賞。
一個年輕的少女,戴著耳麥,時而抬頭遠望湖那邊的白塔,時而用畫筆在調色板中輕點,時而在白紙上勾勒著。看圖紙中初顯雛形的碧波綠島和白塔,我不自覺的退后兩步,然后按下快門。眼前白光一閃,我吐了吐舌頭,不知道是否打擾了這女子的思路。
關鍵字: 北海公園 宣傳欄 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