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游感
同事們一直期待著有個游玩的機會,不為別的單單為了消遣這個少雨的春天。選來選去,的目標鎖定在了皇家園林,圓明園自然是不會去的,那里太過悲涼。又不愿意走得太遠,就近湊合,我們就選定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園林———頤和園。
或許是因為這個園子太著名了,大家都顯示不出對園林本身的熱情,聽到的看到的把應有的好奇都趕得遠遠的。這樣也好,本來就是散心消遣的,又不是認識這園子有怎樣的精妙,至少沒有責任感!慢悠悠的就向著她,出發了。
似乎是老天作美,見不到太多的明媚日光,似乎要下雨,下就下吧,北京的天氣從來沒有準。似乎是沾染了皇帝老子的脾氣,喜怒不可測,特別是別想依靠天氣預報。乘車轉了幾個彎,老劉提醒,到了。果然,映入眼簾的先就是不高不矮的萬壽山,老遠就能看到。然后就是大大的牌坊,前一面有字,后一面也有字,什么字您就自個看吧。大家急乎乎略過了很有的外圍宮墻式四合院胡同,說真的我對那些更感興趣。
從正門——東宮門引步而入,算是踏進了園子。可是剛一回望,猜想,瞎了我們剛走的是側門,沒有感受一下行臨“御路”的感覺。但是沒有辦法,一張票隔開了所有的“貪念”,繼續走吧!什么殿閣樓臺一一掠過,算是看過一遍,畢竟有人陪伴,特別是一大群人一塊逛,愛看不愛看就那么回事了,因為有的話說。走得累了,有人提議劃船吧,進入頤和園要是不劃船就算不得來過一次。頤和園前身清漪園,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其母后助壽而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于是,同樣是為了過壽,在“國運鴻昌”的時代,慈禧不惜動用軍費重修,并改名頤和園。皇太后從紫禁城出發,一路船行到頤和園“視察”海軍。昆明湖旁有個訓練水師的學堂,就是“羊頭”了。慈禧在園中每每都是以船代步的,應該沒錯,想要得到最好的觀賞效果,還是得向太后的。別看這是一潭處在園林的湖水。毛主席曾作詩云: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順道我也歪詩一首:昆明池水載萬千,微波漪漪不值觀。但且賞玩池中物,倏忽天地黎民安?
正所謂,時變境遷,不同的時代,早已無需看官嗟嘆。你且賞玩你的吧,這么大的園子還容得下你那點憤懣不平的心思。帝王已經不在眼前,可那腐落的思想仍感牽扯著我們每一個人。
棄船登岸,繼續步行在行人漸多的沿湖小路,好像是柳堤吧,反正有很多的垂柳。大家似乎都已經很累了,其實早就應該指明的是我們一共有6個人,女孩子占了 4個。身為男生自然有很多的愜意,也有很多的麻煩,我就被一個拽著走,因為她已經累得走不動了,可是還在不停的嘮叨,不停的唱歌。并且那歌聲總是那么清脆,不沾染一點疲憊的痕跡,好像這歌聲的背后還有我拖她的功勞。
常言道詩歌不分家,有了歌聲自然就有了歪詩的性情。老劉總在喊要當皇上,大家對他表達了極大的鄙視。如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封建社會不想當皇帝的臣民絕不是好臣民。朱元璋是個成功人士,原因就在于他是敢當皇帝的好臣民;清努爾哈赤是個成功人士,就在于他也是一個敢當皇帝的好臣民。并且湊巧的是,努爾哈赤劫的是朱家的天下,這一點朱元璋或許沒有夢到,因為他只在乎身邊的功臣們。望眼歷史,多少擁有帝王的好臣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等,他們都到過這個園子。他們都有當帝王的資本,可是他們算不得好臣民,他們讓孔夫子欺騙了,尋求的是“內圣外王”的虛幻境界。于是我們的這位慈禧女士在積貧積弱的王朝后期,仍然可以興風作浪,仍然可以將生靈愚弄于股掌。有感于此,便隨步而出:
輕輕的踏在古老的磚頭,
邁步,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曾多少人在她的上面摩挲
高貴仍舊高貴
低俗依然低俗
抬一抬頭,方記得早已踏出這
古怪的院落!
是的,我們的確已經跨出這古怪的頤和園院落,這個已經屬于所有人,又不屬于任何人的心靈深處的院落。
關鍵字: 曾國藩 池中物 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