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國圖古籍館
又是黃澄澄的果實綴滿枝頭的季節。柿子樹下,彌漫著書香。
這些柿子樹生長在一座古香古色的院落中。院落很大,里面有幾座青色琉璃瓦的小樓。樓雖然不高,但輝宏、大氣、莊嚴。這就是位于文津街7號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圖書館的東北邊就是著名的皇家園林——北海公園。
古籍館東北角那座小樓叫臨瓊樓。一層有個大閱覽室,里面有各種書籍可供閱覽。二層有個高大寬敞的房間,能容納幾百人。開大會或開講座時可以用作小禮堂,平日里通常被用作自習室。曾經有段難忘的歲月,便是在這里度過的。
那段歲月,沒有課的日子,總喜歡背著幾本書到這里來。一大早,在開門之前就來到門口排隊,這樣只是為了占到一個好位置。所謂的好位置,就是靠著北邊窗戶的那排座位。看書看累了,抬眼便可以看到北海的湖和湖邊的垂柳,這對相當近視的人來說,絕對是緩解視覺疲勞的好辦法。找到座位放好東西后便拎著水壺到西頭兒的開水房打一壺開水,回來沖一杯或是雀巢或是摩卡的咖啡,便開始了一天的學習。考試前,在課本與題海中遨游;沒有考試的日子,便捧本小說或是什么讀物,浸在里面一整天。只是偶爾在眼睛干澀的時候抬眼看看窗外。
中午,到附近的小館要一碗酸辣米線,或是到慶豐包子鋪來幾個包子,外加一碗綠豆粥。回來時,路過一家小書店,便進去隨意翻翻看看。然后回到那座古香古色的院落,看看草地上無人觸碰的蒲公英,或是掛滿枝頭卻無人采摘的柿子。柿子熟透了,啪地一聲從枝頭墜落,摔在地上,黃澄澄的汁水四濺。不一會,便有喜鵲或別的小鳥前來分食。
回到午后的自習室,靜得出奇。有些人已趴在桌上小憩,有些人還在埋頭苦干。有的座位,已換了人。
一直到下午四五點以后,便會再進來一些穿著校服的學生,校服上還印著四中的字樣。他們的到來,會把整個若大的屋子填個座無虛席。他們中有埋首題海的,也有三三兩兩小聲討論問題的。不一會,濃郁的方便面味道便從樓道里飄來。味道來自那間同樣座落在二樓的小賣部。小賣部有幾扇窗,窗外,風景更好,無須抬眼,便可看到那座美麗的白塔。于是這里便成了那些四中高三學生的食堂。
那段日子,從柳絮飄揚的春天,到落葉紛飛的秋天。每逢各種大考前夕,自習室的座位便會異常緊張。讀書,可以長才;在這里讀書,還可以怡情。
時光飛逝,若干年后的某個周末,在柿子又一次成熟的季節,再次來到這里,一切已變了模樣。在門口被看門的大叔攔住了去路,因為自習室已經關了,閱覽室也搬到了國圖的總館,保留下來的古籍館只在周一至周五開放。和大叔說盡了好話,大叔只允許我在距大門十米內的地方拍了幾張照片。(以前,經常有從北海游園歸來的過客順道進來拍照。)大叔說,如今為了保持館內的安靜和那份濃濃的書卷氣,“閑雜人等”一律不準進入了。
曾經,古籍館經常在周末舉辦文津講壇國學講座。不知道現在是不是也停了。院落中裝修的痕跡還沒有完全清理干凈。心中郁郁,只因此行再也尋不到昔日的感覺,往日的畫面,已成了記憶中的一個個定格……
關鍵字: 古籍 自習室 閱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