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胡同中感受中西文化風情
胡同,作為構成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最小結構單位,正在成為諸多中外游客追捧的熱點。
特別是南鑼鼓巷,這條于公元1267年與元大都同期開始建設的不足800米的狹長小巷,因其近年來,在獨特的京味兒文化中融合了西方的現代文明,而蜚聲海內外。
也難怪,美國《時代》周刊于近日評選的亞洲25處最佳風情體驗勝地中,北京南鑼鼓巷榜上有名。
北京的胡同煥發了青春,我的幾棵牙齒卻似乎有些衰老了,還沒啃上幾天骨頭,就出了毛病。
4月份,去北京口腔醫院和牙醫訴說:我一天刷兩次牙,它怎么還壞呢?牙醫對我說:刷八次都沒用,刷牙方法不對,不要橫著鋸!之后,幾個牙醫都這么對我說。我的天喲,難道說我的牙刷都是用鋼絲做的。而且,順著牙縫上下刷,也是我多年堅持的刷牙習慣了。一頭霧水,真搞不明白。但是,牙醫自有醫牙護牙的科學理論,就算他(她)們說的都對吧。因此,我先學習一點刷牙的小知識,然后再書歸正傳,去感悟南鑼鼓巷的人文風情。
自修復第一棵病牙之后,或是因為公務繁忙,或是幾次去后都掛不上號,將近8個月,再也沒有機會去治療第二棵。最近,這棵牙漸漸有了疼感,擔心像第一棵牙那樣,因為損壞嚴重,需要殺死神經后才能修補,不僅疼痛,而且,治療一棵牙至少需要跑兩趟醫院。于是,上周末下午,再次奔赴北京,直接去口腔醫院撞運氣。沒想到這一次出奇的順利,雖然門診號掛不上,但掛上了急診號,而且,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把我的病牙補好了。可是,又花了我兩千多個大洋喲,能夠買一堆的膠卷了,如果裝一棵黃金做成的,按時價計算,也能達到十多克啦。還真不如直接裝棵金牙了,這樣,沒錢花的時候,可以隨時拔下來賣掉,哈哈。
第二天能夠得暇,讓我有時間去南鑼鼓巷走一走。
在巷口一家賓館門口,僅一個回合,就把停車費從30元砍到20元,我把車子停靠在這家賓館的大門外。然后,背上一部相機,進入南鑼鼓巷。
因為我來的比較早,又是寒冬時節,此時的南鑼鼓巷,游客稀少,略顯寧靜,裝飾裝潢充滿中西文化風情鱗次櫛比摩肩接踵的各種店鋪,包括酒吧、咖啡館、飯店、工藝品店,多數還都門窗緊閉。
我只能隨著稀散的中外游客,悠閑自在地在這條不足800米長的古老巷道中慢步,從外觀上感受南鑼鼓巷的獨特魅力,體味中國明清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相結合后的傳統與浪漫情調。
狹長的胡同內,古樹婆娑,青磚灰瓦,精致的四合院,還有拉著游客串行于大街小巷的人力車,所有能夠體現明清時代老北京傳統文化的視覺元素,都在不斷地向人們傳達著胡同厚重的歷史滄桑。
隨著西方文化的融入,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利用一個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獨特創意,使這里聚集了眾多充滿時代特色中西結合的商業店鋪,將傳統京味與西方現代文化巧妙融合,讓這條中西合璧的老胡同,給人以全新的精神和視覺感受。
徜徉于胡同之中,即可以感悟傳統元素給你帶來對歷史文化的回望,又有許多帶著時代印跡的特殊符號,包括獨特的店名,個性化的招牌,土洋結合的裝飾,都不停地吸引著你的眼球,給人一種情調感、浪漫感和休閑時代感。
傳統與時尚結合,中式與西式結合,使南鑼鼓巷融合了中國文化和西方風情之精典。
偶爾還會看到仨仨倆倆的老外,或頭戴紅五星的綠軍帽,或手拿一本毛主席語錄,或駐足于印有“為人民服務”、毛澤東頭像,或給卡斯特羅穿上一件六七十年代中國軍人的綠色軍裝和紅星軍帽的文化衫前嬉笑時,又給人一種輕松滑稽的感覺。
從林林總總的招牌可以看出,這里薈萃了中西方的多種美食,不僅有傳統的咖啡、酒吧,還有俺不僅沒吃過,而且也沒有聽說過標著洋字碼讓不精通英格力士(english)的我叫不上名字的好多食品,諸如samosa等等。
特色美食店鋪,琳瑯滿目,僅看著招牌,就令人垂涎欲滴。可惜,我來的太早了。如果是在夜色降臨霓虹綻放之后來這里,在體驗中西文化浪漫情調的同時,一定還會大飽口福的。
從南鑼鼓巷出來,可以順便領略鐘鼓樓的風采,如果趕巧了,還能夠聽一聽渾厚滄桑的晨鐘暮鼓之聲。看看鼓樓前那些排成長隊等待拉客的“駱駝祥子”,一點也不弱于首都國際機場外面排成長龍的出租車。如果有情趣,還可以坐著他們的人力車,在胡同中兜上幾圈。
在用心感受胡同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風情的同時,順便再買一雙姥姥那輩人才會做的老北京千層底布鞋,登在腳上。開始穿時,不太習慣,身體總往后仰,過一會兒,走幾步,就覺得舒服了。不僅不長腳氣,而且,還免得讓你的一雙大腳臭不可聞。
當然了,一定要買內聯升的,那可是給大清宮廷做鞋的老作坊了。
然后,坐在小茶館中,和那些拎著鳥籠在胡同中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土著人聊聊天兒,傾聽他們用地道的京腔兒,敘說鐘鼓樓子附近千百年來的那些事兒。
嘿!那種感覺,更能夠深刻領悟老北京地地道道的傳統風情,虛虛幻幻之中,仿佛還能夠聞到京韻大鼓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濃重京味。
關鍵字: 中西文化 人力車 南鑼鼓巷 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