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博物館
磁州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是古代民間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窯廠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窯的燒陶制瓷歷史源遠流長。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鄲的峰峰礦區、磁縣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們就已經能夠燒制陶器,這一地區曾多有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龍山文化時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戰國印紋硬陶;并已出現了制陶作坊,標志著制陶的生產已初具規模。漢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晉和南北朝時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轉化,開始燒制白瓷。隋唐五代的化妝白瓷在工藝技術上更趨成熟,胎釉蔚為大觀。宋代磁州窯進入鼎盛,并躍然成為中國最大的民間窯系。這時直系窯口生產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礦區臨水、彭城為主的滏陽河流域和以磁縣觀臺為主的漳河流域。觀臺窯與元代幾近衰落;臨水、彭城窯口則薪傳于今,生產規模日益壯大,遂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窯瓷器面向大眾而品相紛華,在宋元眾多瓷窯中風騷獨領。它以施用化妝土為基本特征,創造了豐富的裝飾技法,即有各類色釉裝飾、刻劃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繪劃花,又有紅綠彩、低溫鉛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種;尤其是 鐵銹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窯單色釉的局限,具有傳統水墨畫的藝術效果并把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技藝與制瓷工藝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綜合藝術,開拓了古代陶瓷美學的新境界;為以后青花和五彩瓷器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磁州窯的裝飾題材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畫師們以極其瀟灑的手法和高妙的畫技,將民間喜聞樂見的花鳥魚蟲、珍禽瑞獸、山水人物、戲曲故事、詩詞曲賦、格言民諺、嬰戲雜劇等繪于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間繪畫、書法及反映民俗民風的實物資料,形成了質樸、灑脫、明快、豪放的藝術風格及濃郁的民間色彩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對國內 乃至世界陶瓷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關鍵字: 博物館 喜聞樂見 峰峰礦區 民間繪畫 磁州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