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
這種窟的形制基本上因襲了北魏后期龍門產生的三壁三龕窟(如龍門的石窟寺、魏字洞等)形式。
四壁設壇窟:分方形平面平頂(南四)和方形平面覆斗頂(南六)兩種,這種窟的主要特征是四壁設環壇,壇上圓雕造像。正、左、右壁為一鋪五身或七身組合,前壁窟門兩側壇上雕力士像。
這種窟形,在過去的研究中,也將它與三壁三龕窟劃入一類,這種形式在北朝石窟中屬于新樣式。隋唐以后的龍門石窟才出現。
2、造像風格 從東魏武定末年至北齊后主高緯時期,盡管時間較短(約20多年),佛教沒有多大的發展變化,但畢竟屬于改朝換代階段,統治階級為了表現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改變前代遺風,反映到佛教造像上也毫不例外。響堂山作為北齊皇室開鑿的大窟,更多的體現了這一點。如響堂山最早開鑿的北響堂第九窟(大佛洞),從《資治通鑒》的記載可以知道,(在“東魏武定五年已有石窟佛寺可供lsquo;塞之rsquo;),石窟的鑿刻時間在東魏武定五年(547年)之前,然而它卻與同時期(或稍前)的諸多造像大相徑廷,格調異趣。遠的不說,我們將其與相距僅90公里的安陽嵐峰山東魏武定四年(548年)開鑿的大留圣窟相比,即可見異同。(見《中國美術全集》卷十三)。在高氏開鑿北洞以作陵藏之時,高氏父子則實際掌握著東魏的政權。從這一點上正好反映出高氏欲篡奪權位,改朝換代的野心計劃。(不出三年,便將東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齊)
關鍵字: 響堂山 改朝換代 石窟寺 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