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遺存大量摩崖刻經,是北齊時期最重要的刻經地之一。北響堂第2窟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晉昌郡開國公唐邕所寫刻《維摩詰經》、《彌勒成佛經》、《孛經》、《勝□經》,有《唐邕寫經碑》記載刻經經過,該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向來為中外文物、史學研究者所重。
北齊以后,隋、唐、明各代共鑿 6個窟,規模都不大,雕刻裝飾也比較簡單。此外利用北齊洞窟內外巖壁 還開鑿有不少造像龕,其中隋龕近50個,最早為開皇四年(584),唐龕約300個,以武周時期居多。
兩處石窟均有附屬建筑群,北響堂石窟下方的常樂寺遺址占地7000平方米,內有宋塔、經幢及宋至民國年間的石碑、造像。南響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樓閣、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響堂石窟外檐,于第 2窟門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記述該窟始建及北周滅法等重大事件,是有關響堂山石窟營造史的重要發現。
1957年建立響堂寺文物保管所。1981~1982年邯鄲市、峰峰礦區兩文物保管所合作對石窟進行全面調查實測,建立資料檔案,并先后維修了窟群的圍墻及殿宇等 附屬建筑。1989年開始維修南響堂石窟。
響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觀大方,其雕藝承前啟后,是我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從大同云岡到洛陽龍門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建筑、雕刻、繪畫及書法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
關鍵字: 響堂山 改朝換代 石窟寺 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