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
除此之外,響堂山還出現了物象外減地浮雕的形式,這種形式的代表在北響堂第九窟內,環窟室壁腳一周,雕刻題材均為供養人和博山爐,物象內沒有任何雕飾,其細部的表現應用彩繪完成。此外,該窟前壁窟門兩側的“帝后禮佛圖也是采用了這種方法。石窟雕刻與壁畫彩繪相結合也成為響堂山的一種風格。物象外減地浮雕的形式是繼承了漢墓中畫像石、畫像磚的傳統,應該與此窟擬作高歡陵墓有關系。
北齊石窟平面方形,平頂,分中心塔柱式與三壁三龕式兩類。中心塔柱式有南響堂1、2窟,北響堂3、6窟等;三壁三龕式有南響堂 5、7窟,北響堂2窟等。響堂山的塔柱僅三面通頂,后面鑿成低矮的隧道,三壁三龕窟則在后壁和左右壁各鑿一大龕,壁腳雕寶壇一周。中心塔柱窟以北響堂第 6窟(大佛洞)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窟寬13米,深13.3米,高11.4米(見圖)。中心柱坐佛高3.5 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窟內各壁鑿塔形列龕共16個,飾垂幔及火焰寶珠,雕飾富麗,龕內青石坐佛為民國初年補置。
三壁三龕窟以南響堂第 7 窟(千佛洞) 保存較完整,深5.2米,寬4.6米,高3.75米。門外兩側龕內各雕一力士,窟內三壁開大龕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前壁滿雕千佛,窟頂中心雕大型蓮花,周繞八身飛天及寶珠,為響堂山窟頂雕刻中的精品。響堂山石窟的北齊造像,面相豐圓,體形健壯,立像如上大下小的圓柱狀,衣紋輕薄疏簡,緊貼身軀,已由北魏以線條為主的造型,逐步轉變為以表現形體為主的新風格,有較強的質感,成為北魏到隋唐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各窟從窟龕到寶壇、蓮座、背光等細部都用深淺浮雕刻出多種繁縟而極富變化的圖案紋樣,諸種紋樣配置得宜,密而不亂,產生濃烈的裝飾效果,形成響堂山北齊石窟的一個特點。
關鍵字: 響堂山 改朝換代 石窟寺 邯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