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廟
清朝初年,中國藏傳佛教在我國蒙、藏地區(包括青海、新疆)勢力強大,教徒信仰虔誠,佛經教義是蒙、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層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著地方政權,經濟上匯聚著大量財富,文化上掌握著經堂教院。清政權為加強對北疆的統治,鞏固國家統一,對邊疆各少數民族實行“懷柔政策。“懷柔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習俗為治的方針。乾隆說:“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反映了清統治者以順應少數民族習俗、尊重蒙藏上層人物宗教信仰的策略,來實現密切地方和中央政權的關系,鞏固國家統一為目的的戰略思想。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駐蹕使用以后,皇帝每年秋彌前后均要在此長期停住,消夏避暑,處理軍政要務。由此而來的大批蒙藏等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謁見皇帝,參加慶典。借此,清廷便在承德大興土木,建造寺廟,為前來的上層政教人物提供瞻禮、膜拜等佛事活動場所,功能上同避暑山莊相輔相成,互為補遺。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開始到道光八年(1828年),清廷在今承德市市區及灤河鎮一帶敕建寺廟43座。其中,由朝廷直接管理的有30座,避暑山莊內有16座:珠源寺、梅檀林、匯萬總春之廟、水月奄、碧峰寺、鷲云寺、斗姥閣、廣元宮、永佑寺、同福寺、仙苑昭靈(山神廟)、法林寺、靈澤龍王法、西峪龍王廟、涌翠巖、上帝閣。
關鍵字: 外八廟 少數民族 山神廟 普寧寺 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