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大壽之年,次年是皇太后鈕祜祿氏80壽辰。西藏、青海、新疆、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領都要求
赴承德祝壽。乾隆異常重視這兩次盛大集會,特令內務府仿前藏政教領袖達賴駐地拉薩布達拉宮在承德修建此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開工,原計三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占地21.6公頃。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意譯,故此廟亦稱布達拉,因規模比西藏布達拉小,俗稱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總體布局與西藏布達拉宮相似,無明顯中軸線,氣勢趕不上西藏布達拉,但其占地之廣、體量之大卻為內地寺廟所僅有。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兩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白臺、山門、碑亭等建筑組成;后部位于山巔,布置大紅臺和房堡。按特征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組成;第二部分是白臺群,由若干大小白臺組成;第三部分為大紅臺。白臺群成“times;形,上拱大紅臺,下圍山門、碑亭、五塔和牌坊,這種建筑布局為外八廟也是中國寺廟建筑所獨有。
第一部分山門
山門南向,由藏式城臺及漢式廡殿組成。城臺為磚石結構,前開三孔拱門,拱門上列一橫排盲窗,上砌雉碟。城臺上起廡殿,前后設廊,廊內置檻窗,兩側封實壁,面闊五楹,進深二間,單檐琉璃瓦頂,邊沿施綠琉璃瓦,中供護法神,從左至右依次為四面護法神,章古魯蓬護法神,大黑天瑪哈戛拉護法神。山門前置石獅一對,再南為五孔石橋,山門兩側設腰門,有圍墻相連。
關鍵字: 布達拉宮 護法神 琉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