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的皮影藝術
皮影戲是我國民間一種古老的戲曲藝術形式,與其他戲曲藝術形式相比,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與風格。它以影窗為屏幕和舞臺,憑借燈光的投射,借影傳聲,借影傳神,借影傳情,屬于一種代言體表演的藝術形式。它綜合文學、音樂、造型、美術、雕刻工藝、燈光、提要等手段于一人或數人的表演之中,去完成所要表現的故事。
熱河皮影戲的形成及其活動
皮影的起源,林林總總,各式各樣,說法不一。因皮影劇本叫“影卷”,也稱“影經”,早些年所用伴奏樂器又與道士誦經時使用的大鐃、大鈸、笙、管、木魚等樂器相同,被認為其產生與道教有關。熱河一帶所傳,“影經”脫胎于蒙古喇嘛的誦經。據介紹,“灤州皮影”的形成與演進情況是,北宋時金人南侵,皮影隨之流傳至臨安,后又傳到北方幽燕一帶,這一帶的皮影被稱為“西路皮影”;稱“涿州影”為“腹影”,也稱“東路影”;稱明朝萬歷年間灤縣安各莊落弟舉子黃振中由京師帶回家鄉,結合當地語言,重新創編后,并已擺脫原來說唱形式窠臼的皮影為“灤州皮影”。經若干年的衍變,“灤州皮影”又分解出“邊外影”(即“熱河皮影”)、“雙城影”和“遼南影”。
熱河皮影”曾分為“熱北影”與“熱南影兩支,“熱南影”直接源于“灤州皮影”;“熱北影”歷史上雖受過“灤州皮影”的影響,但因較少、較晚,故而有其自身的發展與衍變過程。
原熱河南部的“邊外影”分布在建昌、青龍、寬城、平泉、承德、興隆一帶,如按“灤州皮影”流入情況與“邊外影”演員世系推算,它已有二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但從“灤州皮影”派生出來,形成“北路”的“邊外影”,還有一個吸收和衍變的過程。
關鍵字: 民間 熱河 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