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普陀宗乘之廟
來歷史文化名城承德旅游的中外游客,除了參觀避暑山莊之外,往往要到外八廟去看一看。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始建于公元1767年至1771年,占地面積達22萬平方米。該廟由40多座殿宇、僧房組成,依山就勢,布局靈活,雄偉壯觀。從遠處眺望,普陀宗乘之廟酷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它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日前,筆者陪同一臺灣客商參觀了普陀宗乘之廟。我們進了山門以后,過碑亭便來到了五塔門。這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高10余米的3個拱門,門上建有5座喇嘛塔,形式各異,分別代表喇嘛教的5個教派。門前有一對石像,高2米余,是喇嘛教中大乘派的標志。
過五塔門北上,是琉璃牌樓,鮮艷華麗,光彩奪目。牌樓上有龍和蓮花浮雕,生動逼真,精細美觀。
從琉璃牌樓拾級而上,到寺院最北頭便是該廟的主體建筑大紅臺了。大紅臺前,散布著30余座白臺,錯落有致,自然而嚴謹。白臺形式各異,有的臺上建有殿宇,有的建有僧房,有的建有舍利塔,充分體現了藏式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
大紅臺全高43米,有凌空之勢,氣勢雄偉,莊重巍峨。大紅臺的頂部中央,建有“萬法歸一”殿。大殿為平面方形,重檐攢尖頂,上覆鎏金魚鱗銅瓦,殿內供佛像,藻井精致輝煌。大紅臺東北角有“權衡三界”亭,西北角是“慈航普渡”亭,此二亭也都上覆鎏金銅瓦。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與“萬法歸一”殿交相輝映。
據導游小姐介紹,清朝政府修建普陀宗乘之廟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和歷史背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是乾隆皇帝六十壽辰,第二年又是皇太后八十大壽。考慮到壽慶時蒙古、青海、西藏及西北各少數民族的王公首領都要來承德祝壽祈福,而來者又大都信奉喇嘛教,為了體現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清朝政府關心和體恤各少數民族,便仿照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修起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普陀宗乘之廟。此廟落成時,從伏爾加河流域率眾返回祖國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來到承德朝見乾隆皇帝。在該廟主殿萬法歸一殿內,乾隆帝接待了渥巴錫一行,并舉行盛大的法會以示慶賀。為了紀念土爾扈特部落回歸祖國,乾隆帝親筆書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刻巨石立碑于廟門。如今這兩方石碑已成為當年我國各民族團結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見證。
該廟當年殿內陳設的金、銀、銅、玉、石、木、泥、布帛等各類佛像5178尊,佛龕、佛塔、七珍、八寶、五供、鈴、杵、凈水瓶、珊瑚樹等各類供法器、陳設品9939件。新中國成立前,普陀宗乘之廟遭到軍閥、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肆意破壞,文物被盜,金瓦丟失,殿宇坍塌,到處是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敗落景象。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普陀宗乘之廟的修復和保護。1987年國家撥出1080萬元專款,用6年時間進行了全面修復,有近千件珍貴文物又回到了這里,其中兩座高19米,內供2160尊無量壽佛的紫檀木大塔和長10米、寬3米的巨幅刺繡無量壽掛畫復制如初,堪稱世界罕見的藝術珍品。
關鍵字: 承德 普陀宗乘 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