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寺
文殊發塔,又稱小白塔,高7米,在大白塔的東面。據說,早在北魏時期,文殊菩薩為宣傳佛道平等,曾化作貧婦到寺乞齋,隨后留下了一把金色的頭發。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要設一個“無遮大會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窮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來者都分給一樣的飲食。有一年設無遮大會齋,齋飯的鐘聲響過人們向塔院寺里涌來,有一個叫化子女人,懷里抱著一個孩子,身邊拖著一個孩子,身后跟著一條狗,也隨著人群涌入寺內。她擠上前,對分飯食的庫頭和尚說:“我有急事,請先分給我吃吧。庫頭和尚給了她三份飯食,連兩個孩子的也有了。這個貧女又說:“狗有生命,也該給一份。和尚又勉強給了一份。誰料貧女又說:“我腹內有子,尚須分食。庫頭和尚發怒道:“肚里的孩子還沒出生,就要分包含,你真是貪得無厭!貧女進而分辨道:“眾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隨后,從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來,剪下一把頭發,放在案桌上;用偈語唱道:“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越三界,卻被阿師嫌。說罷,就躍身騰空,變成文殊菩薩,引著的狗變成了神獅,兩個孩子變成了天童。庫頭和尚恨自己待人不平等,以為是叫化子就隨意責罵,結果冒犯了菩薩,真是有眼不識圣靈,就去取刀剜自己的眼睛。后來,就在菩薩顯圣處建了座塔,把菩薩留下的頭發放在里頭供養起來。《清涼山志》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大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發藏此,萬歷間,圓廣道人重修,見發若金,隨人視之不一。由此看來,好象真有那么加速似的其實是神話傳說的。文殊發塔高二米多,雖不及大白塔雄偉,但因供奉著五臺山教主文殊菩薩的頭發,前來拜塔的僧人、香客仍然不少。
關鍵字: 五臺山 佛教寺院 塔院寺 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