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山西民間刺繡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繡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繡,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繡,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樸、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夸張、針法多樣、繡工精致。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繡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刺繡
人類歷史的童年時代,就記錄著以骨針、麻線縫制獸皮,遮體御寒,磨制獸牙、貝殼、彩石,系之胸、腕之處裝扮自己的史實。其時雖算不得刺繡藝術,卻實實標明了對美的向往和創造,從我們先祖已開始這一追求。
人對美的本能的追求和基本工具、材料的出現,使刺繡在很早就形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早在周代就有“畫繡之工,共其職也”之說。《詩經?召南》中有“羔羊之皮,素絲五(纟它)”,“羔羊之革,素絲五(纟或)”,“羔羊之縫,素絲五總”的詩句,描述了當時縫接皮服的精湛工藝。《詩經?唐風》中的“素衣朱(礻暴)”、“素衣朱繡”則真切地描繪了當時的刺繡藝術,而當時的唐,正指山西中部地區。
源遠流長的山西民間刺繡,在其后的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其工藝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唐人胡令能以七絕詩詠頌當時民間刺繡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靈鶯下柳條。”
刺繡
山西民間刺繡無論晉南還是晉北,山區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顯得率真、純樸、熱烈、獷野。尤其作為服飾刺繡,是與人的性格相協調、相適應而存在的,因此它既是一種造型藝術,又是一種環境藝術;既是一種燦爛的民間文化,又是豐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
關鍵字: 山西省 民間刺繡 藝術品 造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