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特色山西民俗秧歌
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種繁多,分布也很廣,但屬于戲曲類的秧歌,如襄垣、武鄉秧歌、朔縣秧歌、代縣秧歌等,本文不去涉及,而留待以后編輯《戲曲音樂集成》時再去整理它們。本卷所編入的是那些屬于民歌體的秧歌。其中有的雖然也正逐漸向戲曲方面發展,或已形成一種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地方小戲,但其唱腔卻仍然保持著民歌特點并以民歌的面貌在群眾中繼續傳唱。這些秧歌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縣過街秧歌、原平鳳秧歌、臨縣傘頭秧歌,其中最為突出,影響也最大的是祁太袂歌(因流傳于晉中平川各縣,也叫晉中秧歌)等。
祁縣過街秧歌
這種“過街秧歌”是正月“鬧紅火”時秧歌隊在街頭演唱的秧歌。它的風格特點與“祁太秧歌”基本一致,甚至有些曲調也都相同;所不同的是“過街秧歌”的曲調更為單純,演唱更加樸實,曲目不如“祁大秧歌”豐富。
秧歌 配圖
泌源秧歌
“沁源秧歌”,是在沁源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舞小戲,形成于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沁源縣是太岳區(晉冀魯豫所屬軍區)的中心,該縣的“綠茵劇團”,經常利用沁源一帶的小調編演秧歌劇,宣傳抗日,教育群眾,受到廣大軍民的喜愛,因而用沁源小調編演秧歌劇的活動遂逐漸普及起來,群眾也逐漸習慣地把它稱之為“沁源秧歌”了,“綠茵劇團”也被呼為“沁源秧歌劇團”了。至今該縣劇團仍沿用此名并保持著演秧歌劇的傳統。“沁源秧歌”的曲調,被當作曲牌用于某一出戲時,雖然因不同的歌詞或不同的情緒 ,必然在其原型的基礎上有某些改動,但總起來看,它們還沒有改變小調的性質。有的戲是采取單一曲牌形式,即全劇用一個曲調唱到底,有的則采取將幾個曲牌組合起來而成為聯曲體。“沁源秧歌”的音調,具有熱情、豪放的特點。唱腔常襯以“啊、哈、喲”等虛詞。其結構特點主要是四句式的,如《趙州橋》等,二句式的極少見。有時為了渲染氣氛,活躍情緒,在四句的基礎上運用變化反復的手法加以擴展,使曲調更加清新、活躍,從而也更加豐滿。
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產生、流行于臨縣,是一種規模大,有氣勢且極富特色的群眾性節日歌舞活動形式。秧歌隊少則三、五十人,多則一、二百人,領隊者手持一把用彩綢裝飾的花傘,被稱為“傘頭”,這種秧歌也就被群眾稱為“傘頭秧歌”了。“傘頭”既是秧歌隊的指揮,又是善于即興編創歌詞的好歌手。所唱的曲調雖然不多,但其唱詞卻是千變萬化,見到什么唱什么,走到誰家唱誰家,所到之處隨時皆可見機而唱,唱詞都是傘頭臨時即興編出 。有時兩支秧歌隊在街頭相遇 ,兩隊的“傘頭”就要展開對歌 。所以,作為“傘頭”,必須具有機警、靈活、詩思敏捷的特長,因為,他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常常是十幾秒、幾十秒、最多不過一分鐘)之內,就要即興編出既要針對性強,內容含蓄,又要語言準確且合轍押韻的四句唱詞來。這種對唱,有時是在主、客兩隊(東道主秧歌隊與被邀來表演的秧歌隊)之間進行的。在這種場合,觀眾常為那些唱詞編得好的“傘頭”歡呼喝彩,氣氛極其熱烈。
秧歌 配圖
原平“鳳秧歌”
“鳳秧歌”是流行在原平的一種集體表演的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時男女各半,男的頭戴一頂草帽形的小帽,帽頂戴有一條既薄又窄,約長丈余,盤成螺旋形的竹圈,竹圈頂端置一鮮艷的紅色絨球,形似鳳凰頭頂的紅翎,故當地群眾稱其為“鳳秧歌”表演時,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小堂鑼,邊敲邊舞。隨著舞步的節奏,帽上的竹圈前后伸縮擺動,風格別致。經過一段舞蹈后,便開始演唱,演唱的歌曲大都是詞、曲都很長的敘事歌,曲調風味特殊,既有民歌的特點,又有曲藝的某些特征。代表性最強、最受歡迎的曲目是《過大年》。
另外,原平還有一種“踩圈秧歌”。它的表演與曲調,基本上和“鳳秧歌”一樣 ,所不同處是,“踩圈秧歌”的男演員頭上不戴草帽形的小帽,更無盤成螺旋形的竹圈。
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也叫奮地秧歌、大秧歌,是山西獨有的地方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繁峙縣境內及其附近地區。繁峙秧歌氣氛熱烈、曲調渾厚,為當地人民群眾所喜愛。
相傳,在唐朝時,我國南方已經開始流行秧歌,是勞動人民勞動時哼唱的山歌一類。到明代初年,有一位從南方來到繁峙的移民張信,把南方的這種歌謠曲調帶到繁峙、應縣一帶,每逢鄉里趕廟會,鬧紅火時,這種秧歌調便在街頭演出,久而久之,成為習俗。到了清代時,應縣白蟒神奮地有個叫張代的民間藝人,開始把秧歌搬上舞臺,為群眾演唱。到清代道光年間,秧歌已在繁峙縣里普及。鄉村里,許多村、鎮都成立了班社,演出繁峙秧歌。到一九五六年時,繁峙縣正式成立了秧歌劇團,吸收了第一批演員,使這個民間的劇種得到扶植、保護和發展。
繁峙秧歌,大部分演出劇目為古裝戲,大約有八十多個劇目保留下來,交替演出。 繁峙秧歌已成為群眾歡迎的地方戲。
關鍵字: 山西 祁縣 秧歌 鬧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