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窯洞民居傳承民俗的搖籃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的考古證據說明,山西存在村落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時代,而到了周王朝時,山西鄉村組織已具規模。兩漢時,鄉村中除設立鄉吏,如嗇夫負責鄉村的訟事和收稅,游繳掌治安等,還由鄉村中選出年高德劭、經驗豐富的三老來掌管地方教化。到了隋朝,鄉村中以五鄰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建立了嚴密的鄉村組織。唐代又重新組織鄉村,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從此里制成為鄉村組織的主要形態。
山西沿途民居
山西的村落無論大小,很少沒有一個門樓的。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圍墻,但是在大道入村處,必須建這種一座紀念性建筑物,提醒旅客,告訴他又到一處村鎮了。河北境內雖也有這種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
山西民居的建筑也非常復雜,由最簡單的穴居到村里深邃富麗的財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緊湊細致的講究房子,頗有許多特殊之點,值得注意的。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只能略舉一二,詳細分類研究,只能等待以后的機會了。
山西窯洞
山西窯洞
磚窯這并非北平所謂燒磚的窯,乃是指用磚發券的房子而言。雖沒有向深處研究,我們若說磚窯是用磚來摹仿崖旁的土窯,當不至于大錯。這是因住慣了穴居的人,要脫去土窯的短處,如潮濕,土陷的危險等等,而保存其長處,如高度的隔熱力等,所以用磚砌成窯形,三眼或五眼,內部可以互通。為要壓下券的推力,故在兩旁須用極厚的墻墩:為要使券頂堅固,故須用土作撞券。這種極厚的墻壁,自然有極高的隔熱力的。
這種窯券頂上,均用磚墁平,在秋收的時候,可以用作曝曬糧食的露臺。或防匪時村中臨時城樓,因各家窯頂多相聯,為便于升上窯頂,所以窯旁均有階級可登。山西的民居,無論貧富,什九以上都有磚窯或土窯的,乃至在寺廟建筑中,往往也用這種做法。在趙城至霍山途中,適過一所建筑中的磚窯,頗饒趣味。
從民俗學角度講,鄉村是承擔并繼承著中國民俗的搖籃。因而,便成為我們研究的對象。
山西現有自然村數萬,絕大部分是聚落型,即全村以戶為單位,鱗次櫛比,集中居住。有些村落以幾戶或十幾戶為單位分為若干個居住點,但彼此相距并不遠。形成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要方面講,是為了防御土匪襲擾和野獸攻擊。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多樣,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其中平原占全省總面積約百分之二十,丘陵約占百分之四十,山地約占白分之四十。平原地區的村落多在本村土地中心營建,一般以磚瓦或土坯砌成,是典劃的北方平原村落。山區村莊則依山勢而錯落,房屋多為石砌或窯洞,一般窯洞住久后,往往廢棄而另擇地重新鑿建,故而在許多地方尚可看到無人居住的殘損窯洞。
關鍵字: 山西 平原村落 民俗 窯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