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民俗藝術瑰寶: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介紹
陜西紫陽縣
紫陽民歌是產生流傳在陜西省紫陽縣境內民間歌曲的總稱,是陜南地區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種。它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紫陽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藝術瑰寶。
歷史溯源
陜西紫陽縣風光
紫陽位于陜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創始人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謠的流傳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陽在內的漢水上游,紫陽民歌在朝代更迭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們種種生活習俗的形成發展而逐漸成熟,于明清達到鼎盛。
明清兩代,由于戰亂和災荒,造成陜南(包括今漢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死亡和遷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蕪,經濟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災逃生;或因躲避過重的賦稅;或因人多地窄,無地可種;或因被朝廷奪去土地;自發流入擁有大量無主荒地的陜南山區。此外,也有一些外地人因經商先客居后入籍,或為官任滿定居,或從軍退伍落戶,而移民陜南。同時,朝廷采取有組織的移民墾荒屯田的政策,強制人稠地窄地區和南方富庶地區的大批農民遷入陜南墾荒,即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陜西”事件。人口的大遷徙不僅促進了陜南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陜南的民俗風情、民間文藝、方言土語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濃重印記。
紫陽民歌
陜南各縣客民源流不盡相同,因之所受文化影響也不盡相同。
紫陽在明清兩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贛、豫、閩、粵人次之。“ 考察今天的紫陽民歌,在與四川山水相連,四川移民比較集中的南部高山區,高亢明亮、拖腔悠長、尾音下滑,具有濃郁四川民歌特色的紫陽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隨處可聞;而擅唱小調的民間歌手卻多集中在漢江流域的漢城、煥古灘、城關鎮、洞河鎮一線。這里交通便利,農業灌溉條件較好,商業繁榮,正是兩湖、江西、安徽、福建、廣東移民的聚居地。特別是在漢江沿岸的各個集鎮,聚居著大批來此經商的兩湖及江南商賈的后裔,這里所傳唱的小調歌詞,相當一部分都反映了市民生活情調。這里的小調音樂,具有音調平和、旋律優美、柔麗婉轉的南方音樂特點,與用假嗓演唱的高亢明亮、音域寬廣的山歌號子、山歌調子形成鮮明對比。以紫陽民歌為典型代表的陜南民歌這種“北地南腔”、“南北融匯”特點的形成,應當說與歷史上的移民活動有著直接的關系。
藝術特色
紫陽民歌
紫陽民歌分為“山歌”、“小調”、“風俗歌曲”、“花鼓八岔”、“號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幾個曲種。其音樂風格大多有著較強的抒情性、敘事性和舞蹈性,適于表演動作、表達情節和反映人物復雜感情。勞動號子是紫陽民歌的基礎,而船工號子是勞動號子的內核,在紫陽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風格粗獷豪邁,音調、節奏復雜多變,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山歌指勞動號子以外的各種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區特點的民歌,山歌歌詞有很多是在勞動中即興創作的,見景生情,隨編隨唱,大多是表現愛情的;小調和山歌一樣量大面廣,歌詞較為固定,其風格特點是曲調細膩流暢,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個人感情色彩;風俗歌曲是流傳較廣的民間口頭文藝形式,是一種即興創作歌曲,見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陽人民生活習俗的歌曲,是紫陽民間舉行婚喪嫁娶等各種儀式時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時代和新生活的產物,是解放后編創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較濃政治氣息的新創紫陽民歌。
陜南秦巴山區紫陽縣的青年人談情說愛時,要唱纏綿熱情的“情歌”、“盤歌”;為老年人辦喪事,要唱凄涼、悲哀的“孝歌”、“送葬歌”;在地里干活時,要唱高亢、激越的“號子”、“鑼鼓草”;采茶時,要有悠揚、宛轉的“花山姑娘”、“牧羊戀歌”;婚嫁時,要唱“哭嫁歌”、“迎親歌”;行路時有“報路歌”,上山時有“樵歌”等等。
紫陽民歌
紫陽人迎親時,一路上,新郎、新娘、迎親的、送親的都要唱山歌、吼號子。沿路邊村寨,還有攔新娘對“盤歌”的風俗。若遇上“歌迷”,迎親隊伍就停下來,陪新娘對歌。紫陽農民干“幫幫活”時唱的歌,稱之“鑼鼓草”。“鑼鼓草”的演唱方式是由一個人自敲自唱,大伙邊勞動,邊幫腔。如有人在干活時沒把草根刨到土面上,領頭的便唱:“哎--薅草末薅連根草,一場雨過又活了。烈日下邊流大汗,竹籃提水白費勞!“ 如果大伙都干得快,有人拖在后邊,他就唱歌督促或善意地譏諷幾句: “哎--大雁飛翔不離群,干活就要多鼓勁,莫學地角的懶蛤蟆,一步三停急煞人喲哎!”
紫陽人大多是明末清初從湘、皖、贛、豫、閩、粵各地來的移民后裔,因而紫陽民歌具有明顯的南方印記,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直接來源于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擔》、《十繡》、《倒采茶》等等。
紫陽民歌
紫陽縣民間有“山歌無假戲無真”之說,例如“報路歌”。“報路歌”是有韻無一定調子,自由唱、合的“順口溜”。它是遇啥事說啥話,或為助興,或為鼓勁對答。
紫陽的“對歌會”即“賽歌會”更有意思。有同村“對”的,有鄰村之間“對”的。對歌會有“日間會”和“夜晚會”兩種。對歌者雙方事先只約定時間、地點、參加人數不論,男女老少均可。雙方除有“歌頭”、“參唱”的人而外,還有看熱鬧、幫陣助威的。
關鍵字: 曲種 民歌 紫陽縣 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