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驪山——陜西行
(遠遠看見了驪山,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也有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之說)
(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征,又稱華清池)
驪山,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也許你身上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也許你與中國歷史事件聯系得太密切了,使你在人們心目中變得是那么的重要,引得到西安的游人,總是試圖走進你的懷抱,我就是其中一分子。
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也是春風染綠驪山的季節,我從西安火車站前坐上了開往臨潼區的旅游公汽。
一路上,我的眼里是剛剛泛黃的麥浪和遠處茫茫的秦嶺,以及在田野里勞作的農民。我的腦海里是“女媧補天”、“烽火戲諸候”、“西安事變”的故事。
遠遠看見了驪山,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也有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為驪山之說。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古跡志》云: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圣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游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
驪山也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跡隨處可見,神話傳說層出不窮。“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落日斜陽里紅霞萬狀尤顯壯觀,“驪山晚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可惜我去時是白天,沒有機會欣賞到這一美景,也算是一個遺憾。
“驪山云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對驪山勝景及其歷史地位做了恰當而準確地概括。遠在上古時期,這里曾是女媧氏“煉石補天”之處;西周時,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歷史鬧劇;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將他的陵墓建于驪山腳下,還留下了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軍陣;唐朝時期,唐玄宗、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凄美的愛情故事,就連逃難而來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樂,這是驪山滄桑的經歷,也是中華民族前進的歷史見證。
我隨游人走進山門,沿著上山3200多米的臺階,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這里有兵諫亭和蔣介石“西安事變”的藏身處。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圣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陜西博物館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
過了烽火臺后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巖石受流水沖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于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著來到位于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征,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御湯建筑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并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于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告別驪山時已是正午時分,我在想: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驪山不過是八百里秦嶺的中一個普通的山而已,因為歷史上這里上演了一幕幕令后人深醒的故事,才使驪山這個美麗的名字永遠的留在了更多人的心間。
(我隨游人走進山門,沿著上山3200多米的臺階,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這里有兵諫亭和蔣介石“西安事變”的藏身處)
關鍵字: 兵諫亭 華清池 烽火臺 秦嶺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