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
位于由大同市區到云岡公路北側的佛字灣附近。始建于遼代重熙六年(1037),清初毀于兵火,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
相傳佛字灣原名蝦蟆石灣,因有怪物作祟,觀音自西秦萬佛洞來此降妖伏怪,當地父老乃修此堂并塑觀音丈六金身及四大菩薩、十大明王以祀之。
觀音堂坐北朝南,廟分兩院。沿中軸線有戲臺、中門、正殿和三真殿,偏東側的山門前有三龍琉璃照壁,龍身盤曲生動,色澤鮮麗,為明代遺物。前院右前方置鐘鼓樓,正面觀音殿內,保存石雕像16尊,均為遼代遺物。觀音菩薩像立于正中,像高5米余,神態端莊秀麗,彩飾貼金完好無缺,甚為珍貴。兩側分列脅侍菩薩像四尊;觀音像前的神臺上有一尊較小的觀音坐像和六尊雕像;左右兩側有護法天神像十尊,這些神像中除觀音菩薩為泥塑外,其余均為石雕。后院是三真殿,殿堂為洞式仿木構建筑,用磚石砌成。殿中塑有佛、道、儒三教的三位“真人像。殿頂又有殿閣五間,中間三間內有送子觀音、文殊、普賢像及“普救老人等壁畫多幅。東、西側兩間分別為山神殿和河神殿,也存有壁畫。
關鍵字: 觀音堂 觀音殿 送子觀音 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