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
白云寺俗稱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區東南8公里的紅土溝。它在我市諸多十方院中,以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環境幽雅而著稱,列為十方院第一。
白云寺,初名凈業庵,建于明初。明崇禎十三年(1640)向東擴展,稱清涼寺。清初又新建、修繕而成禪宗南岳派臨濟宗的道場。因寺前常有白云飄飛,故易名“白云寺。又因寺在太原南向,俗名南十方院,是太原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寺依山筑砌,座北向南,分上下兩院。上院以中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構成三重院的“十字形建筑規制。依次有樓道、山門、鐘鼓樓、獻殿、大雄寶殿及二層三面圍樓24間。各院兩側各有配殿,供枷藍、關羽、達摩及觀音、地藏菩薩。在橫軸線上,左有方丈院,右有客堂院。西側另辟觀音堂,自成格局。院中林蔭蔽天,清涼爽人。院內辟曲尺圍廊、蹬道、月門等,可南北穿行,東西貫通。大殿五楹,懸山式九檁結構,內有釋迦牟尼和韋馱的明代脫紗坐像,四周有經柜,珍藏數千冊佛經。另有石碑、鐵鐘、供器等珍貴的宗教文物。
寺的東南懸崖下,另有下院,是多套四合院硬山式瓦房組成的僧人住宅,環境清幽雋秀,現改為南城區腫瘤醫院。另在寺的東南山坡建有墓區,有墓塔數十座,遺跡猶存。 白云寺冬無嚴寒夏無炎熱,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登臨游覽者絡繹不絕。明末傅山先生常在此游樂住宿,有《續建凈業禪院碑記》、《天澤潤公碑》、《茶毗羊記》碣及許多詞賦傳世。白云寺四周古木環抱,濃蔭四蔽,景色幽邃。游人到此,時而木魚聲聲,時而梵音悅耳,仿佛置身于佛國世界。它和北向的雙塔永祚寺,南向的狄仁杰故里、唐槐園,構成太原市區東南的一條旅游線路,是太原市民踏青、避暑、秋游、賞雪的理想去處。
關鍵字: 南十方院 太原城 白云寺 紅土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