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廣場
是太原 283萬多人民心目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88000 多平方米的廣場四周,環聳著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賓館商店,輻射著四通八達的平坦大道,大道上車輛如織。廣場的南端是綠草茵茵、生機勃勃的大草坪,北端是橫臥半空、雄渾粗獷的大天橋;而中間則是令人神往的聲光控噴泉和高達十余米的大型雕塑。就連它的地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是商品繁多、琳瑯滿目的地下商場。
五一廣場的前身,是明太原府城的八座城門和關城之一的當時叫做“承恩門的故址,它規模和形制僅次于迎澤門。城內晉王府的府門越過紅四牌樓與承恩門相對,皇帝的詔書圣旨就由承恩門傳入,而城中朱氏王族亦多由此門出入,迄今已有 530年的歷史。
據當地縣志所載,承恩門門首有雄壯的城樓,大城外有月城,月城上建有箭樓。清代中葉來自東山的山洪順東南城墻而下沖毀承恩門關城及箭樓,政府重撥款新修此門,至此后承恩門別稱新南門。新建的城關和月城共有垛口 902個,是太原城防的主要門戶之一。清道光年間,僅新南門并月城就備有“頭號威遠炮 6位,二號威遠炮20位,三號威遠炮50位,虎尾炮 3位,花瓶炮15位,鎮門炮 2位,西瓜炸炮11位,共 167位。彈鐵子 950斤,可真謂森嚴壁壘。
及至辛亥革命,山西新軍兩營官兵在管帶姚以價的率領下,于九月初八拂曉三時,發難于新南門外十里鋪狄村,并與新南門守軍,里應外合,不費一彈,巧奪新南門,一舉拿下太原城。為紀念太原辛亥義舉,遂改新南門為“首義門,新南關為首義關。
太原解放戰役中,守城閻軍作困獸斗,中國人民解放軍 562團“猛虎連,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強攻首義門,使這座雄壯的古城樓重創于炮火。太原解放后,于195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將難以修復的舊城垣并首義門、城樓及關城拆除,清除了城門內外的莽莽野草和垃圾,辟建了寬闊的廣場。由于完工于“五一國際勞動節之前,為紀念五一節的到來,遂取名為“五一廣場,寓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之意。不過,那時的五一廣場及其四周,還沒有高大的建筑群和寬闊的交通網絡,僅是一個開闊平坦的廣場,里面新植了一些樹木而已。
50年代后期,幾經增建、擴建和修整,廣場的中心建起了坐北朝南的檢閱臺和觀禮臺。臺前寬闊筆直的迎澤大街,直通汾河西畔;臺后美麗的廣場街心花園噴芳吐翠,鵝卵石鋪設的曲徑,蓮花飛魚形噴泉,hellip;hellip;從此,這里成了省城人民舉行盛大的集會和活動休息的地方。每逢盛大的節日,全市人民集會于此,進行紀念活動。一年一度的國慶紀念就在這里舉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場街心公園的娛樂設施和園林建筑,毀于一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五一廣場跨入一個新的里程,充滿了新時代的活力和氣息。而今,這里興建了用微電腦遙控的大型聲光噴泉和巨型城市雕塑“晉泉之聲。體魄高大的兩具塑像,置于寬20米,長50米的噴泉池中的高臺上,男塑縱情奏笛,神采風揚;女塑仰望長空,心曠神恰。他們的神態預示著渴望太原經濟騰飛的到來,預承著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關鍵字: 五一廣場 太原市 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