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武祠
山西省代縣境內有個名叫鹿蹄澗的村子,村中有座建于元代的楊忠武祠,人們通常稱它為楊令公祠或楊家祠堂。祠堂里保存著一些關于楊家將的比較真實的資料,可補史書的不足;也有許多生動的塑像和畫像,可供游人憑吊和觀覽。
鹿蹄澗村背依勾注山(也稱雁門山,屬北岳恒山山系),有澗水自山中流經村旁;面對五臺山,有臺頂積雪終年可見。西北方不遠可出雁門關,正南方不遠可渡滹沱河。這里西去代縣城四十五里。自從五代后晉石敬瑭把雁門關以北的云州、應州、寰州,朔州全部割讓給契丹(后為遼)以后,代州就成為漢族防御外族入侵的邊防重鎮。
楊家父子兵從五代北漢時就為抵御外族侵略而征戰,長期駐守在雁(門)代(州)這片土地上,并在此傳宗接代,延續后裔至今。這座楊令公祠就是楊令公(楊業)在雁代一帶活動的紀念和見證。
鹿蹄澗村既然是楊令公祠的所在地,那么,此村與楊家將有何關系?村名又是怎樣得來的呢?關于這兩個問題,楊家祠堂正殿門前的一尊怪石是最好的解答者。這尊怪石,安放在四尺高的石座上,高二尺,外形像一塊玲瓏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帶箭的梅花鹿,旁鐫“泰定元年字樣(“泰字已不清)。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鹿蹄石。據《代州志》、楊家族譜記載和楊族世代傳說,元朝初年,楊業的十三世孫楊友和他的弟弟楊山,率軍屯墾于留屬村(在今代縣城東)。一天,二人外出狩獵,行至馬峪河(在今繁峙縣雁頭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楊友張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帶箭而逃。楊友、楊山策馬緊追,追至聯莊(今鹿蹄澗村),巨鹿以頭觸地,頓時失蹤。楊氏兄弟急令親兵在鹿沒處挖地三尺許,發現一塊怪石,上面現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遂將此怪石攜回,經加工雕飾留作紀念。一后來,楊家認為“鹿與“祿同音;鹿之所入處,必為祥瑞之地,因此便遷到聯莊定居,并改村名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澗,遂又改名為“鹿蹄澗。這則故事雖然有明顯的虛構成分,但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并據此來回答鹿蹄澗村名的由來。楊令公祠是何時興建的?它有哪些值得介紹的內容?據洞內元代天歷年間趙鶴鳴所撰碑文記載,此祠建于元天歷二年(1329),是楊業十六世孫楊懷玉奉旨建造的,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又據該碑文記載,楊業的后代除留居雁代一帶外,還“流布英種于川、廣、淮、揚間。楊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從楊懷玉在代州鹿蹄澗建祠之后,各地楊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會于鹿蹄澗,敘世系,修家譜,祭祖廟,永為定例。
關鍵字: 楊令公祠 楊家將 楊家祠堂 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