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神廟
池神廟座落在運城鹽池北岸臥云崗上。座北朝南,背山臨水。可俯瞰鹽池湖水,遠眺中條秀色。山上的蔥籠松柏與山腳下的皚皚銀湖相互映襯,風光別具一格。唐代宗李豫封鹽池神為靈慶公,修建靈慶公祠,為地神廟的前身。唐德宗李適曾親臨鹽池祭祀。池神還有東西之分,宋徽宗趙佶封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隨后,又進爵為王。元世祖忽必烈賜廟號為宏濟,元成宗鐵木耳加封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始稱鹽池之神。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建神廟,主要建筑群包括前部的山門、過殿,中部并列三座戲臺及東西配殿和套院,后部三座大殿并立,皆為重檐九脊十獸歇山式屋頂,雕梁畫棟,精致壯觀。
池神、日神、風神三大殿并列勾連,煞是壯觀。池神廟始建于唐代大歷年間,即距今 1220多年。它是國內唯一能見到的池神廟。
說起建造池神廟,還有一段典故。唐代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中條山一帶,陰雨連綿,連月不開。雨澇成災,淹沒鹽田,原鹽生產損失慘重。天放晴之后,被淹的鹽畦中出現了紅鹽自生現象。據鹽湖老鹽工說,由于鹵水和淡水結合操練,鹽在結晶過程中就帶有顏色,以紅色居多。所謂紅鹽自生就是天雨浸入鹽畦鹵水中,影響結晶所致。這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在當時無法用科學原理解釋這種現象的情況下成奇聞異象。當時一個名叫崔陲的鹽官,就把這種情況當作自古從來沒有過的現象,立即報告給戶部韓
關鍵字: 池神廟 鹽池 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