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大羅宮
三清上,曰大羅。大羅是道家的最高仙境,大羅宮意即建在大羅天上的宮闕。綿山大羅宮高懸于獅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層110米,建筑群總面積3萬平方米。整組建筑巧妙地將明清風格與現代技術融為一體,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古樸典雅。
據傳,該宮始建于唐高宗下詔天下諸州建道士觀后的開元年間。現在的建筑是在原五岳廟、三官殿、玉皇閣等基礎上恢復擴建的。1至7層面闊5間,以財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姆殿、靈霄殿、三清殿為主。7層以上為綿山歷史文物精粹展廳、歷史名人紀念館、《道德經》木刻展廳、群仙殿、混元殿、藏經樓。10至13層面闊9間,廊下各有10根盤龍大柱。《道德經》為趙樸初、董壽平等百位名家所書。道教眾仙朝拜混元老祖的300平方米布畫,繼承和發展了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的風格。三官殿內明代天官、地官、水官木雕像生動傳神。13層殿宇由千余級石階相連接。
大羅宮兩側的白云庵、白云洞則頗為神秘奇險。白云庵深藏于百米懸崖上一天然石洞中,內有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彩色塑像,均為唐宋風格。塑像周圍6塊1平方米左右的石板上,刻有《金剛經》全文。大羅宮左側的百米崖壁上有一洞口,柴扉半啟,陰雨前常有白云飄出,故稱白云洞。清代乾隆年間介休名士賦詩曰:“深山多白云,洞在云深處,竟日寂無人,白云自來去。
關鍵字: 三官殿 大羅宮 白云庵 白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