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
善化寺俗稱南寺,位于大同市內南門里西側,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曾名為開元寺、大普恩寺。該寺占地面積較大,院落疏朗,建筑宏偉。寺院坐北朝南,沿著中軸線順序排列,前為山門,中為三圣殿,后面高臺之處為大雄寶殿,其左右為東西配殿,西側為風格獨特之普賢殿。遼保大二年(1122)遭受戰爭破壞,金天會至皇統年間重建,明正統十年(1445)又加整修,改名善化寺。現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雄寶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臺,左右設有鐘鼓二樓。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正中供有五方佛像,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殿內東西兩側磚臺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殿內西、南兩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繪壁畫,內容均為佛教故事。
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會至皇統年間。正面佛壇之上供有“華嚴三圣佛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西為普賢菩薩,東為文殊菩薩,故而此殿稱為三圣殿。
普賢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乃是一座三間見方重檐九的兩層樓閣,高高聳立于寺院之內,建于金代貞元二年。樓閣坐西向東,閣內置有木梯,可登閣遠眺。
山門位于善化寺最前沿,也稱正門,門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塑像。善化寺是一組比較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筑群,氣勢宏偉,粗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中為三圣殿,后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左為文殊閣遺址,右為普賢閣。整個寺院建筑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是全國現存遼、金時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關鍵字: 善化寺 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 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