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長城
活象一條巨龍,蜿蜒曲折,橫于天地之間。據華夏子《明長城考實》載:長城由陽高縣鎮邊堡向西約4公里,進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長城在大同市內的基本走向為:由元墩向西經鎮川口抵宏賜口。然后分為兩路,主體長城由宏賜堡向北轉,經河東窯,跨飲馬河,西轉至鎮羌堡,又由鎮羌堡經拒墻口、拒門口、助馬口至十三邊,由十三邊長城轉向南至磚樓溝繼續向南,出大同市入左云縣界。另外一條由宏賜堡向習性,經新榮、破虜至吳施窯入左云界。大同市轄南北兩條長城共約105公里。
長城作為防衛性質的軍事建筑,自然和戰爭結下不解之緣,看今日山西的外長城,赫然就是與內蒙的省界,這界線表明了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分野,只要翻開明代的地圖,就可以看到這條外長城根本就是那時的“國界。
這段長城的盛衰代表了明王朝300年的起落。明朝初年,為了對抗蒙古的馀支,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筑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臺、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成祖遷都北京后,一個個的皇帝們為保護自身的安全,又加建內長城作為第二道防線。
由于長城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既使得歷代的最高統治者十分重視它,同時也使得無數鐵血男兒凝神北望,挺身上“城,把這里當成了報國立功的人生大舞臺。
關鍵字: 大同市 左云縣 游牧民族 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