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傳統民俗節——六月六節
六月初六日,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
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初六日回家過壽。女婿決定乘狐偃祝壽之機,刺殺丈人,以報父仇。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歸來,看到了民間疾苦,后悔未聽親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錯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還當眾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傳到民間百姓效仿、相沿成俗。
溯其原因,晉南盛產小麥,六月六日前后,小麥已經收打完畢,正處在一個農閑階段,是探親的絕佳時期。民間就有“六月六,走罷麥”的俗語。
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產的小麥面粉,蒸一個大月形的角子饃,意喻自家又獲得了豐收。丈母娘招待姑爺,要做七、八樣飯菜。主食有涼粉、涼面、蒸饃、烙餅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帶,招待姑爺以吃“胡餅”為榮,傳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由于西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東床擇婿時,裸體睡覺,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餅”,故相沿成俗。這種“胡餅”用南瓜絲絲和精面粉做成,松軟可口,非常好吃。萬榮一帶要吃煎餅、配以椒葉、呈五色,取意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暗喻女兒的精明強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這一天,娘家還要給親家送饃,饃內夾以碎肉,蒸熟后必須呈開口形狀,稱為“張口饅頭”,象征著早為婆家生兒育女。這種特殊的民俗,其源蓋出于遠古時期的原始崇拜,屬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遺俗。
六月初六日,晉北地區習慣稱為“蟲王節”。季節上正是農作物害蟲繁衍的時期。“小民以食為天,無螟塍自然康樂;百姓望天如歲,有蟊賊幸年驅除”。這個時期也是農家盼望雨水的季節,俗語稱“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蟲害的泛濫。是日,農家要進行集會,宰牲、設供、焚香、敬紙,(蟲子)(蟲方)廟里祭蟲王,龍王廟里祭雹神,祈求保佑莊稼豐收。正如一副聯語所言:“生蝗滅跡三農泰,旱魃無聞四野安”。如今,宰牲設供已不再進行了,但民間卻習慣在這一天舉辦開園活動。凡有菜園之處,都要邀朋飲酒。六月六,晉西北人習慣郊游,稱為“踏青”。
六月初六日,我省民間亦稱“曬衣節”或“曬書節”。是日,要將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類統統拿到太陽底下曝曬,據說這樣可以一年之內不生蛆,不返潮。農家這一天還盛行做曲。說是用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別酸,味道特別醇美。讀書人這一天除曬書外,還講究給先生送禮,或是烙餅饃、做菜盒請先生吃飯。而做先生的講究給學生反饋一枚桃,或面桃、或鮮桃,含桃李滿天下之意。
佛教與道教界還把六月初六日稱為“天貺節”。傳說宋代此日曾有天書降臨。后來,寺觀望的僧道要在這一天翻曬經卷,據說可得靈氣,讀起來悟解要深。
六月初六日,民間亦稱“牛羊節”,這天,東家要設宴延請牧工。
六月初六日,在我省許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廟會。
鄉寧縣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
靈邱縣六月六日要為南岳府君慶賀圣誕。據《縣志》載:“士民祭祀唯謹,四方商賈畢至,邑之人終歲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釵裙衣帕之錦,皆于此日置買。市易三日畢,居民各歸農業。商賈亦行,歲以為常。”一九八四年廟會期間,趕會者達六十六萬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趕廟會,踩青逛唱是不可缺乏的內容。趕會時或騎馬、或乘車。要攜帶酒飯、水果、糕點、餐具,男女老少,合家出動。到達目的地后,利用樹林、空地,支起帳篷,打起地攤,撐開旱傘。因條件而異、各據地盤。然后輪流到廟會上燒香敬佛,買小吃、看雜耍,聽大戲。孩子們則互相結伴嬉戲,撲蝴蝶、捉螞蚱。姑娘們習慣采集野花,摘取他椒,填充香囊。到了中午時分,便各自生著火鍋,進行野餐。飯后,愛唱者。
關鍵字: 六月六節 回娘家節 山西 民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