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行民俗
行旅特點
山西人稱行旅外出為“出門”,“行路子”。晉中、晉北買賣人多,手藝人多,出門的也便多了。而且路子很野,很多人把生意做到了大庫侖——蒙古的烏蘭巴托。人們把這些行旅叫做走草地。晉南人的家鄉意識就比較強,至多下潼關進西安走個十天半月的,因為畢竟“好出門不如賴在家”,除非生計所迫,那行旅的欲望遠遠抵不上家庭中溫馨和美的誘惑。
過去平川窮人多,山區路不平,行人安步當車是普遍現象,至多騎個毛驢。如果是舉家出動,也是女人娃娃
坐上,男人們趕著。坐轎子,坐洋車,是富人的事,一般人有錢也人敢坐,因為與身份不符、輿論不饒。出個近門尚且千叮嚀萬囑咐,出趟遠門更是淚灑襟袖、牽腸掛肚,因此我們可以說:行旅風俗是用艱辛的步履和痛苦的淚花寫成的。
道路
出門不論遠近,總得有道可走,有路可行。道路有人工開掘和自然踩成的兩種。一般地講,供單人單畜行走的,不具有共同指向的偏道、便道、斜插近道多為自然踩出。
大道古代稱“驛道”俗稱“官道”“馬路”。大路的構筑以黃土沙石為材料,一到雨季泥濘不堪、異常不便。過去也多由官家出面群眾集資出力維修。遇有險峻地方修筑路樁、石礅等防護設施。古代山西的交通比較發達,全省有干線驛道10條,驛站58個,南北通達、東西貫穿。各縣及重鎮間又有稱之為“偏辟”的地方小路相通。至于鄉間,更是阡陌縱橫路網遍地。
平川地方沿河設道,繞樹穿行,進入山區后,順溝摸坡,盤蜒而上。陡峭之處修筑石階,險峻地方要靠鑿于石壁上的石窩腳蹬手攀才能通過。鄉村中的街道、胡同是主要交通道路,因墻基之故,多呈兩旁高中心低之狀。加上平時各家依墻而立的秸稈、糞堆柴草,顯得狹窄擁擠。
過去道路計程多以路邊固定景物為標志,如橋梁、老樹、碑幢、村莊、墳地等。路段名稱以地名而定,如張村道,湖村道等。道路的遠程標志為關口,因為過去以關定界,出了關如同出了國,對一個行旅人來講,在關內關外心情和遭遇會大不一樣。連唐人都講:“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橋梁
鄉間道路橋梁樣式頗多,又各有特色。
大路上以造型優美用料講究、經久結實的石拱橋為主要橋梁。拱橋的孔數以單孔居多。拱圈形式有半圓拱、圓弧形坦拱、尖拱三種。著名的大同御河橋和右玉萬全橋采用多孔固端拱結構,橋墩剛勁而堅厚,具有單向推力礅的作用,一孔倒塌不波及鄰孔。這種結構能有效地抵御狂浪急流的沖擊,且因我省山多石多取料方便,比較經濟。
石拱橋在欄桿、拱圈和獸頭上進行精美的石刻造型。欄桿作為橋梁必要的防護措施和裝飾構件,從欄板、望柱、抱鼓三部分加以細致雕刻、精心裝飾。橋首多塑石獅,拱圈采用滿堂式和局部式雕以各種圖案,使笨重的石橋產生一種空靈輕巧的美感。原平普濟橋石刻就是山西橋梁最杰出的石刻藝術珍品。獸頭是古代橋梁的重要裝飾物,又叫“吸水獸”,是人們心目中可以鎮壓洪水,驅吞興風作浪水中怪獸的“神物”。造型以龍頭最多,也有虎頭、石魚及其它怪獸。
如果說石拱橋是官道的主要橋梁的話,石墩橋、木橋則只能算是“一般”路上的交通設施。這些橋結構簡單、營造方便。有的石塊砌礅,上面架以石條或排水。有的在水中打入木樁,卜邊橫架木料,再墊以樹枝黃土,是小型河和季節河的常用橋。
便道小河上,老鄉們用荊笆編成一個或數個大筐放于水中,里面裝滿石頭,成為橋礅,上面架幾根樹木再鋪上平整的荊笆和柴草,壓上黃土。還有更為簡陋的如獨木橋、雙木橋,多是小河上的臨時性橋梁。
在溝深水急的山間道路上,常常可見到。
關鍵字: 烏蘭巴托 山西旅行 晉中 晉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