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大同
塞上明珠——大同
大同,古稱云中、平城。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盆地北隅。素有“北方煤海”之稱、“藝術寶庫”之譽。在歷史上曾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又有“北方鎖鑰”之名。
1983年9月,我國不同學派的地質科學家近百人云集大同,召開了“全國斷裂構造學術研討會議”,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實地考察研討口泉山斷裂的成因和規模。口泉山是大同市西面的一條不見經傳的山脈,它北起長城腳下內蒙古的老虎溝,向西南方向延伸,經口泉、鵝毛口、北周莊,直至朔州市的峙峪村。這條長168千米、呈不對稱“s”型空間展布、寬度不足2千米的山脈之所以倍受地學界的青睞,是因為它是在中生代燕山期的桑干河復背斜西北翼逆沖和逆掩斷裂構造的背景上,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受到右旋剪切、拉張作用,以正傾滑移活動方式,至今仍以年均0.5——1.2毫米速率下沉的斷裂構造。就地質意義講,它反映著陸臺區斷裂構造的典型特征。口泉山斷裂是大同地區構造單元和地貌單元的樞紐:其西,是被稱為“大同——靜樂凹陷”的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岳,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其東,是被稱為“桑干河新斷陷的海拔1000米左右的盆地,保存有完好的新生代地層、火山活動遺跡和古人類文明。從1500年前開始,就有旅行家、地學家、政治家和傳教士諸類志士仁人紛紜而至。其中著名學者有:北魏的酈道元,唐朝的杜甫、李商隱、陳子昂,宋代的朱弁,明代的于謙、徐霞客......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的中外學者李四光、王竹泉、楊鐘健、尹贊勛、孫殿卿、馬杏垣、賈蘭坡以及巴爾博等,他們的作品都是中國地質學上的輝煌篇章。
邊關要塞(待寫,未完)
關鍵字: 北方煤海 喜馬拉雅 大同市 桑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