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游記
佛母洞探奇
第三天早晨六點半,我們先從臺懷鎮坐中巴車到五臺山長途汽車站,在那里坐往清水河方向去的長途車到佛母洞探奇。來這里,主要是要鉆一個稱之為佛母洞的小洞,傳說只要鉆進去,再鉆出來,就得到了佛母的重生,也就能夠成佛了。盡管是傳說,但是游客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來此鉆洞。在半山腰上有當地農民賣雜貨的小攤,可以免費休息,在當今的商品經濟時代,“免費”二字好象越來越少了。聽一位老太太說,朝佛母洞要帶蠟燭和鞭炮,以報答佛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于是也買了蠟燭和鞭炮,入鄉隨俗嗎!
到了佛母洞前,才發現洞口之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我心里嘀咕:這也太夸張了吧,這么小,怎么能夠進一個人呢?我有點疑惑了。由于洞內空間有限,一次只能進去六個人,我們就排隊等候。我前面有一個很胖的男子,我很懷疑他是否能鉆過去,出乎我的意料,只見他左蹭右挪,肥碩的臀部象蛇一樣逐漸消失在洞內,接下來,兩腿自然就跟著進去了,當然少不了外面和尚的幫忙。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輪到我了,出家人讓我將兩臂伸直,就象游泳運動員在槍響后躍入水中開始滑行的姿態那樣,而且身子必須側著,我一一照做,外面的和尚將我往里一推,就順利進入了。我感覺鉆此洞只要肩部順利通過,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洞內很小,石壁上潮濕欲滴,還供著一尊佛像。進入此洞,據說相當于投胎于佛母肚中。出來由于有進去的經驗,就相當容易了。鉆出此洞,據說就相當于重生了。我想,大部分游客是不在乎這個傳說的,鉆此洞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探奇的心理罷了。
臨近中午,我們有幸趕到山下的白云寺用了齋飯。吃飯前我們在客堂等候時,我發現桌上居然有一臺奔騰電腦和進口針式打印機,出家人也用上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我心中暗自感嘆,現在出家人也向知識化邁進了;我還看到一張本寺住持的名片,上面赫然印著手機的號碼,通訊設備也已現代化了,完全跟上時代潮流,令人佩服。我想,當代出家人已遠遠超越古代出家人的意義范疇了,畢竟面對的社會是一個日新月異、科技進步的社會。
下午,我們在路上搭了一輛單位集體旅行的中巴車,來到了明月池。寺前,有一個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油漆已剝落,更顯得滄桑和樸素,比起那些鮮艷華麗的牌樓來,有一種獨特的美。牌樓上懸掛一牌匾,上書“明月清風”,一種清涼寧靜的意境油然而生。寺內有碗口大泉眼一處,此寺的精華就在于此泉,泉水晶瑩如鏡,相傳白天泉中可見藍天、浮云,夜晚則映出月亮、星星,甚為誘人,這也是明月池的得名由來。只是現在為了保護泉水,在上面蓋了一個亭子,如此勝景當然就無緣看到了。之后我們又打了輛出租車到鎮海寺,鎮海寺內有一高僧舍利塔,一改樸素之風,修得富麗堂皇,色彩斑斕,整個塔從上到下無不透出一種華貴之氣,為五臺山少有。一般說來,黃教(藏傳佛教)所用的器物要比青教(漢地佛教)華貴,可見這位高僧一定是屬于黃教了。
接下來,我們又去了竹林寺和龍泉寺。從竹林寺遺留下來的圍墻看,歷史上,它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寺院,但現在所剩無幾,正在重建。由于地處僻遠之所,游人罕至。寺內有一個七層磚塔,塔不算很高,上面已住了鴿子,我們一直攀到頂層,但愿沒有驚擾它們。每上一層必須繞塔外一圈,路只有一尺多一點,又沒有欄桿,很是恐怖。上到頂層,眺望遠處風景,讓人心曠神移,也不枉提心吊膽登塔一回。
從竹林寺到龍泉寺,我們步行前往,走了大約30分鐘。到龍泉寺游覽,最具特色就是堪稱藝術明珠的山門前的白玉石坊。只見石坊上蛟龍伸爪昂首,神態驚人;鳥獸歡躍,各具姿態;花卉并茂,變化多姿;人物神情,宛然而生,真可謂細微入致,巧奪天工,讓我贊嘆不已。據說,此石坊是民國初期,數百名石匠花五年時間才得以完工,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顯通瑰寶
第四天早晨起來,又是一個大晴天,心情格外舒暢,也許是在學校呆久了,好久沒有這么開心游玩的緣故吧。我們一大早就來到了五臺山最大的寺院——大顯通寺。顯通寺是五臺山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寺院,與洛陽白馬寺同為我國創建最早的廟宇,現在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時所修。
一進寺院,該寺殿堂就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這里的建筑規模宏大,真有點皇宮的氣派。此寺院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寺院的特點,就是院落與院落之間沒有用門相連,而是有青石路直通的,給人一種視野開闊的感覺。寺內的無量殿最具特色,它是全部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筑,顯示出我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術,真是不同反響 。整個建筑物沒用一根梁,所以又有“無梁殿”的說法。
到了最后一個院落,抬頭仰望,但見上面房屋傍山而建,層次分明,左右對稱。中間有一個造型別致,精巧玲瓏的小殿,從顏色上很容易就看出它是銅制的,我想,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顯通寺銅殿吧,它可是國寶級文物啊。走到近前,仔細觀察,殿周四壁均裝有隔扇門,隔扇內壁鑄有萬尊小佛像,外壁鑄有32幅各式花草和奇禽異獸的圖案,殿內中間臺上還有形象生動的騎獅文殊大銅像,鑄工十分精妙。據說,整個銅殿用銅萬斤,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先進鑄造技術水平。繞殿一周,我發現一角上的柱子有一處特別亮,顯然是摸久了的緣故,仔細一瞧,上面還有修補的痕跡。原來就在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呢。相傳,康熙來此地看到銅殿,心生疑云:難道是全銅嗎?是包銅的吧。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康熙抽出寶劍就砍向銅柱,當啷一聲,火花四濺,震得他手臂發麻。他定睛一看,只見銅柱被砍開了一條深深的裂縫,而裂縫的底部仍是金燦燦的銅色。果然是全銅的,于是,康熙龍顏大悅,對顯通寺大加賞賜。
中午,吃飯休息后,我們就向黛螺頂出發了。黛螺頂在臺懷鎮之東,從遠處觀望,山形如大螺,草木萋萋。從山腳到山頂,有1080級臺階,從下往上看,就象一條天梯蜿蜒上升。古時有這樣的說法,佛教徒到五臺山朝圣,有大朝臺和小朝臺之分。大朝臺就是遍臨五個臺頂,朝拜五方菩薩,由于五臺相距甚遠,至少也得走數百里路程,所以體力必須過硬,不過現在已修好了盤山路,汽車可直接開到臺頂,為朝臺者和游覽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果佛教徒體力不濟,又想朝拜五方菩薩,怎么辦?在黛螺頂上一殿內供奉著五臺山的五座臺頂上的五尊文殊法像,既孺童,無垢,智慧,聰明及獅子吼文殊像,所以,只要登上黛螺頂,一次就能拜五尊菩薩,這就是小朝臺。我們很快就登上了黛螺頂,在上面可以俯瞰整個臺懷,但見殿宇鱗次,樓閣崢嶸,琉璃瓦閃爍著金光,紅圍墻層層疊疊,好一派佛國風光。佛母洞探奇
第三天早晨六點半,我們先從臺懷鎮坐中巴車到五臺山長途汽車站,在那里坐往清水河方向去的長途車到佛母洞探奇。來這里,主要是要鉆一個稱之為佛母洞的小洞,傳說只要鉆進去,再鉆出來,就得到了佛母的重生,也就能夠成佛了。盡管是傳說,但是游客還是懷著濃厚的興趣來此鉆洞。在半山腰上有當地農民賣雜貨的小攤,可以免費休息,在當今的商品經濟時代,“免費”二字好象越來越少了。聽一位老太太說,朝佛母洞要帶蠟燭和鞭炮,以報答佛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于是也買了蠟燭和鞭炮,入鄉隨俗嗎!
到了佛母洞前,才發現洞口之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我心里嘀咕:這也太夸張了吧,這么小,怎么能夠進一個人呢?我有點疑惑了。由于洞內空間有限,一次只能進去六個人,我們就排隊等候。我前面有一個很胖的男子,我很懷疑他是否能鉆過去,出乎我的意料,只見他左蹭右挪,肥碩的臀部象蛇一樣逐漸消失在洞內,接下來,兩腿自然就跟著進去了,當然少不了外面和尚的幫忙。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輪到我了,出家人讓我將兩臂伸直,就象游泳運動員在槍響后躍入水中開始滑行的姿態那樣,而且身子必須側著,我一一照做,外面的和尚將我往里一推,就順利進入了。我感覺鉆此洞只要肩部順利通過,基本上就沒有問題了。洞內很小,石壁上潮濕欲滴,還供著一尊佛像。進入此洞,據說相當于投胎于佛母肚中。出來由于有進去的經驗,就相當容易了。鉆出此洞,據說就相當于重生了。我想,大部分游客是不在乎這個傳說的,鉆此洞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探奇的心理罷了。
臨近中午,我們有幸趕到山下的白云寺用了齋飯。吃飯前我們在客堂等候時,我發現桌上居然有一臺奔騰電腦和進口針式打印機,出家人也用上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我心中暗自感嘆,現在出家人也向知識化邁進了;我還看到一張本寺住持的名片,上面赫然印著手機的號碼,通訊設備也已現代化了,完全跟上時代潮流,令人佩服。我想,當代出家人已遠遠超越古代出家人的意義范疇了,畢竟面對的社會是一個日新月異、科技進步的社會。
下午,我們在路上搭了一輛單位集體旅行的中巴車,來到了明月池。寺前,有一個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油漆已剝落,更顯得滄桑和樸素,比起那些鮮艷華麗的牌樓來,有一種獨特的美。牌樓上懸掛一牌匾,上書“明月清風”,一種清涼寧靜的意境油然而生。寺內有碗口大泉眼一處,此寺的精華就在于此泉,泉水晶瑩如鏡,相傳白天泉中可見藍天、浮云,夜晚則映出月亮、星星,甚為誘人,這也是明月池的得名由來。只是現在為了保護泉水,在上面蓋了一個亭子,如此勝景當然就無緣看到了。之后我們又打了輛出租車到鎮海寺,鎮海寺內有一高僧舍利塔,一改樸素之風,修得富麗堂皇,色彩斑斕,整個塔從上到下無不透出一種華貴之氣,為五臺山少有。一般說來,黃教(藏傳佛教)所用的器物要比青教(漢地佛教)華貴,可見這位高僧一定是屬于黃教了。
接下來,我們又去了竹林寺和龍泉寺。從竹林寺遺留下來的圍墻看,歷史上,它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寺院,但現在所剩無幾,正在重建。由于地處僻遠之所,游人罕至。寺內有一個七層磚塔,塔不算很高,上面已住了鴿子,我們一直攀到頂層,但愿沒有驚擾它們。每上一層必須繞塔外一圈,路只有一尺多一點,又沒有欄桿,很是恐怖。上到頂層,眺望遠處風景,讓人心曠神移,也不枉提心吊膽登塔一回。
從竹林寺到龍泉寺,我們步行前往,走了大約30分鐘。到龍泉寺游覽,最具特色就是堪稱藝術明珠的山門前的白玉石坊。只見石坊上蛟龍伸爪昂首,神態驚人;鳥獸歡躍,各具姿態;花卉并茂,變化多姿;人物神情,宛然而生,真可謂細微入致,巧奪天工,讓我贊嘆不已。據說,此石坊是民國初期,數百名石匠花五年時間才得以完工,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顯通瑰寶
第四天早晨起來,又是一個大晴天,心情格外舒暢,也許是在學校呆久了,好久沒有這么開心游玩的緣故吧。我們一大早就來到了五臺山最大的寺院——大顯通寺。顯通寺是五臺山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大的寺院,與洛陽白馬寺同為我國創建最早的廟宇,現在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時所修。
一進寺院,該寺殿堂就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這里的建筑規模宏大,真有點皇宮的氣派。此寺院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寺院的特點,就是院落與院落之間沒有用門相連,而是有青石路直通的,給人一種視野開闊的感覺。寺內的無量殿最具特色,它是全部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筑,顯示出我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術,真是不同反響 。整個建筑物沒用一根梁,所以又有“無梁殿”的說法。
到了最后一個院落,抬頭仰望,但見上面房屋傍山而建,層次分明,左右對稱。中間有一個造型別致,精巧玲瓏的小殿,從顏色上很容易就看出它是銅制的,我想,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顯通寺銅殿吧,它可是國寶級文物啊。走到近前,仔細觀察,殿周四壁均裝有隔扇門,隔扇內壁鑄有萬尊小佛像,外壁鑄有32幅各式花草和奇禽異獸的圖案,殿內中間臺上還有形象生動的騎獅文殊大銅像,鑄工十分精妙。據說,整個銅殿用銅萬斤,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先進鑄造技術水平。繞殿一周,我發現一角上的柱子有一處特別亮,顯然是摸久了的緣故,仔細一瞧,上面還有修補的痕跡。原來就在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呢。相傳,康熙來此地看到銅殿,心生疑云:難道是全銅嗎?是包銅的吧。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康熙抽出寶劍就砍向銅柱,當啷一聲,火花四濺,震得他手臂發麻。他定睛一看,只見銅柱被砍開了一條深深的裂縫,而裂縫的底部仍是金燦燦的銅色。果然是全銅的,于是,康熙龍顏大悅,對顯通寺大加賞賜。
中午,吃飯休息后,我們就向黛螺頂出發了。黛螺頂在臺懷鎮之東,從遠處觀望,山形如大螺,草木萋萋。從山腳到山頂,有1080級臺階,從下往上看,就象一條天梯蜿蜒上升。古時有這樣的說法,佛教徒到五臺山朝圣,有大朝臺和小朝臺之分。大朝臺就是遍臨五個臺頂,朝拜五方菩薩,由于五臺相距甚遠,至少也得走數百里路程,所以體力必須過硬,不過現在已修好了盤山路,汽車可直接開到臺頂,為朝臺者和游覽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如果佛教徒體力不濟,又想朝拜五方菩薩,怎么辦?在黛螺頂上一殿內供奉著五臺山的五座臺頂上的五尊文殊法像,既孺童,無垢,智慧,聰明及獅子吼文殊像,所以,只要登上黛螺頂,一次就能拜五尊菩薩,這就是小朝臺。我們很快就登上了黛螺頂,在上面可以俯瞰整個臺懷,但見殿宇鱗次,樓閣崢嶸,琉璃瓦閃爍著金光,紅圍墻層層疊疊,好一派佛國風光。
由于我們明天想到五個臺頂領略勝景,順便到東臺看日出,下山后,就在大街上找車。聽人說,在東臺頂觀日出,為五臺山最壯麗的自然景觀。我們找到了一輛吉普車,因為要爬山路,所以必須選一輛越野性能良好的車型。我們于是就約了司機早晨三點半在一家商店門前等,要看日出,就要這么早喲。
五臺攬勝
第五天起了個大早,五臺山的凌晨即使是盛夏,也是涼意襲人,我們已帶了薄毛衣,對冷已作好了準備。在走向約定地點的路上,抬頭看看天上的繁星,好象離我們很近,一個個眨著閃亮的眼睛,這種景象在西安是絕對看不到的,久在西安讀書的我頓時睡意全無,我被這滿天星空征服了。
第一站,東臺看日出。東臺又叫望海峰,狀如矗立巨象,傳說在晴天日出時,可看到大海,望海峰由此得名。其實這里距離大海數千里,只不過是一種虛幻意境罷了。東臺頂的寺院規模較小,我們上去時,僧人正在上早殿。從東臺頂,環顧四方,連綿山巒隱沒于茫茫云海中,蔚為壯觀。在看日出的地方,已有很多人在那里駐足等候了,剛上來不覺得冷,站久了冷風呼呼,真受不了,等候的人們冷得搖搖晃晃,哆哆嗦嗦,這是否也是觀看日出所要付出的代價呢?一句廣告詞說得好: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在人們期待的目光中,東方漸漸亮了起來,遠方大山上的云已經先于我們接受陽光的普照了,在我眼里,它們呈現出變幻飄渺的景致,就象天上的宮殿一樣,飛檐斗拱,金碧輝煌,簡直是人間仙境。就在一剎那間,太陽躍出了大山,只是一點就輻射出萬道金光,過程極具動感。人們也開始躁動起來,紛紛贊嘆所看到的美麗,并忙著拍照,想把這勝景永遠珍藏下來。很快太陽就完全露出了真容,慷慨地將他所有的光芒灑向辛苦等候他的人們。
從東臺下來,又向北臺進發了。北臺又叫葉斗峰,狀如相依共命鳥。臺頂海拔3058米,稱為華北屋脊。登上臺頂,大風飄飄,山上一棵樹也沒有。向北方遠眺,北岳恒山竟象一座小丘,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山上現有的房屋是低矮的石窯,條件比較艱苦。臺上正在重建寺院,大殿主體已完成,規模較大,是石頭水泥結構。
從北臺返回的路上,我們順便游覽了碧山寺。碧山寺以環境優美著稱,古詩云: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云生翠硽,明月下寒泉。這里歷史上是一個十方叢林,又名廣濟茅蓬,十方叢林的特點是,凡是出家的僧尼和居士信徒到此,一律免費食宿,任何人無權逐客,寺內方丈實行選賢制,因此碧山寺是一個廣結善緣,聚集高僧名師的地方。這里最值得一看的是緬甸玉佛,玉佛高約1.5米,慈眉善眼,玉質溫潤,雕工精細,讓人嘆為觀止。
我們返回臺懷,休息片刻,就向南臺出發了。南臺又叫錦繡峰,如安詳臥馬。登上南臺后,發覺風景與北臺完全不同,有天壤之別,這里樹木茂盛,奇葩名花漫山遍野,氣候宜人,簡直是天地造化。遠處山上梯田一塊一塊,顏色深淺各自不同,與山野融為一體,煞是好看,我完全被人類和大自然的杰作迷倒了,久久不愿離去。
接下來,我們去了中臺和西臺。中臺又名翠巖峰,如昂首雄獅。中臺建有一個氣象站,為我國少有的高海拔高山氣象站,中臺還有一個講法臺,傳說文殊菩薩曾在這里講法。西臺又名掛月峰,如開屏孔雀。踏上西臺頂,碧綠的山野上,一群群白羊在悠閑地吃草,這里是良好的天然牧場。從掛月峰的名字看,這里是賞月的最佳處,可以想象,夜深人靜,幽靜的天空高懸著皎潔的月亮,天地間只有我一個人,躺在那松軟的草地上,望著明凈的月兒,仿佛伸手可及,這是多么愜意的感覺啊!
五臺游畢,在回去的路上我們又去了金閣寺。此寺前院觀音閣內的千手觀音銅像,真讓人叫絕,金光閃閃,奪人眼目,像高達18米,是我國第三高銅佛像。佛像面部表情自然而慈祥,非常如法。后院殿內有五百羅漢渡海圖,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色彩的運用也是出神如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關鍵字: 五臺山 臺懷鎮 顯通寺 竹林寺 龍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