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紀游
去拜謁菩薩,是要經過磨難的,唐僧師徒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到達西天。
我輩雖是凡人,要拜佛,也要經受磨難。
這次去五臺山,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坎坎坷坷、兜兜絆絆,當然最后還是到了五臺山。此中的酸甜苦辣,回想起來,倒也頗有興味。
從易縣清西陵出來,我們乘汽車到梁各莊,在梁各莊吃了一碗面,乘車去紫荊關。我們原準備到紫荊關車站,但汽車借故不開進去,我們只好走山路,攀山越嶺,走了約一小時,才到紫荊關車站。但這是個四等小站,北京到大同的火車這里不停,怎么辦呢?
這時雷雨大作,天仿佛要坍下來似的。我們可急了,三次去找站長,最后,站長給我們出了個主意:坐回頭火車到白澗,再在夜里11時坐火車去五臺山市。
5時半到白澗,在一家飯店吃了餃子,與老板娘商量,開個鐘點房休息幾小時,老板娘欣然答應,收了20元錢,將我們帶進一間潮濕陰冷的房間,里面有七八張臟兮兮的床和被子,一把風扇兩只電視機,雖然不大愿意,但六七個小時畢竟是要度過的,就將就睡下了。
其間,聽說有人發現跳蚤,邵建菁開始講述黑龍江老白虱的故事,誰能說,這里沒有老白虱呢。
半夜11時,乘火車去五臺山市,到那里已是3時半,涼風習習,天氣陰冷,找了一輛越野車去臺懷鎮,在五臺山山門,汽車被卡住買票。五臺山門票90元,老許、老馬65歲以上,半票優惠,5時半到臺懷鎮,在網上介紹的司機張銀良家住宿。9時,請老張作參謀,設計游五臺山的路線。
臺懷鎮,是東南西北中五臺懷抱的中心,一般人說去五臺山,指的就是臺懷鎮。
佛教徒則不然,他們有大朝臺和小朝臺之分。五個臺頂都到,拜過五個山頂的文殊菩薩,為大朝臺;不登五個臺頂,只上螺黛頂,朝拜寺中供奉的與五個臺頂相同的五位文殊菩薩,則稱小朝臺。相傳,乾隆來五臺山屢次欲登臺頂,都被風雪所阻,于是,就要求青云和尚想一個辦法:既不登臺頂,又要朝拜五方文殊。一位小和尚想了三天三夜,終于想出了辦法:模仿五個臺頂的五方文殊塑像,然后將他們供在五方文殊殿中,這樣,上螺黛頂,進五方文殊殿就等于上了五個臺頂。1786年(乾隆51年)三月,乾隆皇帝上螺黛頂,進五方文殊殿朝拜五方文殊,終于圓了夢,乾隆很高興,還親筆題詩。從此之后,僧侶到此寺參拜,可以代替上五個臺頂,省去了不少路程。
我們也跟乾隆皇帝一樣,上了螺黛頂,進五方文殊殿朝拜五方文殊,來了個小朝臺。
在上螺黛頂的石階路——大智路上,我們看見許多僧人和信徒們,行五體投地禮上山朝拜,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這種對佛的虔誠,使我佩服。我想,世上最偉大的東西是什么?就是信仰。有了信仰,就會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就會有美好的遐想和無盡的快樂,生活就會變得五光十色,燦爛輝煌。
站在螺黛頂,看臺懷鎮,那高大的塔臺正在整修,這就是著名的釋迦牟尼舍利塔(大白塔),整個塔高56.3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還高20.4米,這大白塔是五臺山的標志,它坐落在塔院寺。在大白塔周圍,星羅棋布地分布著許多廟宇。
1956年底,五臺山文管所作過一次調查,在臺內、臺外、臺頂、臺下,有124所寺廟,其中青廟99所,黃廟25所。如果沒有兩個月時間,要想游覽完全部寺院是不可能的。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青廟與黃廟共存的地方,因漢傳佛教寺院里的僧人多穿青衣服,而藏傳佛教寺廟里的僧人則穿黃色或絳紫色衣服,故稱“青廟”和“黃廟”。顯通寺是青廟的領袖寺,菩薩頂是黃廟的領袖寺。
顯通寺建于東漢明帝時,是五臺山最古、最大的一座寺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顯通寺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的銅殿。
顯通寺的銅殿,清萬歷年間造,是國內保存最好的銅殿。銅殿寬4.7米,深4.5米,高8.3米,構造與北京金鑾殿相仿。銅殿共用了十萬斤銅。人稱“顯通,現通,十萬銅”,就是指這銅殿。相傳,銅殿的銅是妙峰祖師從全國一萬家化緣而來。銅殿雕花鏤空,光彩奪目,堪稱絕觀。每扇門窗上都鑄有花卉人物、飛禽走獸,其中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丹鳳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蓮下松鶴、老鼠盜葡萄、獅子滾繡球等,鑄工精巧,形象生動,是五臺山雕鑄藝術的杰作。殿內供高約一米的銅質文殊騎獅像,周圍銅壁上鑄滿銅質小佛像,不多不少,正好是一萬尊,也取一個“萬”字。殿內的景泰藍供品,均為康熙皇帝朝山時所賜。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座銅殿的鑄造藝術是空前的,其價值是無法評估的。我們被這優美的造型,巧妙的布局,多彩的圖案,完整的結構完全征服了,站在銅殿里,默默地祈禱著,默默地品味著,久久的,久久的不愿離去。
在顯通寺,我們還看到一張珍貴的照片,據說是林彪的衛士從空中拍攝的文殊菩薩顯身圖:在雷雨中,一個高大的身影,有頭有臉,有身有手,正目光炯炯地望著你。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到五臺山給子女升學求簽、燒香、還愿的特別多。
創建于北魏的菩薩頂,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云集,雄偉壯觀。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斗拱相托,紅墻黃頂輝映,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菩薩頂,非常像拉薩的布達拉宮,所以,菩薩頂又有喇嘛宮之稱。
上菩薩頂的一百零八級石階,代表人生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踏完這一百零八級石階,就等于把人世間的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為沒有煩惱之人,然后進入“靈峰勝景”,來到菩薩頂。
《水滸傳》中,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就是指這座寺院。魯達打死了鎮關西鄭屠,逃到代州,在趙員外的協助下,來此當和尚,取名智深。這座寺院當時是座青廟,1660年,順治皇帝朝禮菩薩頂,將青廟改為黃廟。
順治是滿清入關后的第一個皇帝,關于他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的傳說世上廣為流傳。傳說順治皇帝出家后,曾住過善財洞,在善財洞還有一首《順治皇帝歸山詞》寫在山墻上。這“歸山詞”讀讀倒還有點味兒,特將其摘抄如下:
順治皇帝歸山詞
天下叢林飯如山 衣缽到處任君餐 禹疏九河湯伐夏 秦吞六國漢登基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最難 古來多少英雄將 南北山上臥土泥
朕乃大帝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來時喜歡去時悲 空在人間走一回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閑 不如不來也不去 也無歡喜也無悲
悔恨當年一念差 黃袍換去紫袈裟 每日清閑自己知 紅塵之事若相離
吾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流落帝王家 口中吃的清和味 身上常披百衲衣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五湖四海為上客 逍遙佛殿任君棲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朧又是誰 莫當出家容易得 只緣累代種根基
兔走鳥飛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十八年來不自由 征南戰北幾時休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乾坤一局棋 我今撒手歸山去 管甚千秋與萬秋
時在癸亥年二月書
相傳,當年康熙皇帝奉太皇太后之命,為尋找他的父親順治來到五臺山,當時正是傍晚,又遇大霧,迷了路,這時,遇到一位銀須白發的老僧,身披袈裟,面帶笑容,手提紅燈籠,把康熙帶到吉祥寺,康熙隨引路的老僧走進文殊殿,老僧就不見了,康熙抬頭一看,見殿中提紅燈籠的文殊菩薩像,和剛才引路的老僧一模一樣,康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文殊菩薩來迎駕引路了。這類有關文殊菩薩顯身的故事,在五臺山有許多許多。
塔院寺是五臺山五大禪寺之一,有兩座塔,一座就是大白塔,另一座是文殊發塔,相傳文殊菩薩化成貧婦布施的頭發就藏在這座塔下。1848年4月8日,毛澤東、周恩來在進北京前,曾到過塔院寺,并且住了幾天,那著名的“8341”的傳聞,據說就發生在這里。
五大禪寺之一的羅睺寺廟創建于唐朝,是座黃廟,寺中“開花現佛”很有特色。
我們還到了十方堂,那里有十世班禪和十一世班禪住過的行宮。
從河北的隆興寺到五臺山,我發現北方廟宇里的菩薩,上身都比較短,長得敦厚壯實,不像南方的菩薩那樣魁梧高大,這跟河北、山西這些地區居民的身材有關系,還可能跟五胡十六國的存在,羌、鮮卑等民族的融入有關。
五臺山的菩薩造型都很精致,而且年代久遠。佛堂都很神圣,保持著肅穆、虔誠的氛圍,有的地方不讓導游進入,有的地方要赤腳才能進去。有許多廟宇有法輪,據說,祈禱著,轉著法輪,順時針走三圈,會有好的報應。
從這個廟宇走到那個廟會,從這個殿堂穿到那個殿堂,廟宇相似,又不盡相同,殿堂相同而又各有特色。一個個慈眉善目的菩薩,一尊尊威風凜凜的金剛,一座座飄浮著馨香的殿堂,一只只充溢著瑞香的銅鼎,還有那眾多的披著青色、紫絳色袈裟的僧侶,那動聽的不絕的木魚、鐘鼓及和尚念經的聲音,都讓我們感受到佛的慈悲、佛的豁達、佛的神圣。我們的眼前浮動著金色的、紅色的、黃色的色彩,我們的心里流動著甘甜的、平緩的、自在的清泉,我們似乎感到有許多收獲,好像有所悟,又覺得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沒有。但是我們覺得滿足,覺得踏實。我們似乎已昄依了佛教,進入了極樂世界,進入了天堂。
如果沒有街道兩旁眾多的商店,商店門口不絕的叫賣聲,如果沒有穿插在眾多僧侶中的幾個自稱是“布達拉宮僧侶”的冒牌和尚乞討旅費,我們還真以為已進入了極樂世界。
第一天我們朝拜了善財洞、黛螺頂、廣仁寺、羅睺寺、塔院寺、顯通寺、菩薩頂、十方堂八個寺院。
第二天怎么玩?我們又去找張銀良司機,張師傅的確是位負責的熱心人,他給我們規劃了第二天的行程,還
關鍵字: 五臺山 臺懷鎮 塔院寺 顯通寺 紫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