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晉攬勝——散落山野的精靈之洪洞廣勝寺
古晉攬勝——散落山野的精靈(2)臨汾洪洞廣勝寺 洪洞地區山林頗多,其東乃霍山,霍山雖無蒼翠樹木,卻有一眼清澈霍泉令其增色三分。山麓山巔均有香火,是為廣勝上下禪院。惜山間終日似有迷霧,疑為勝景然口鼻難適,此皆拜山麓山西焦化廠之煙霧所賜。廣勝禪院多元明兩朝古建,上下兩院有三絕為世間稱道,乃飛虹、經藏、壁畫也。殊知上院之明朝懸塑亦為鬼斧神工,然蓋煙霧所擾,壁畫懸塑皆無法妥善保存,大有腐蝕之現象產生。愚見之甚痛甚惜。驢客游人常為晉北五臺、北岳懸空而津津樂道,淹于山野之廣勝卻鮮為人識,此實乃憾事。
曾因興趣愛好,讀過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史》和梁思成林徽因伉儷在山西考察時寫下的關于山西古建筑的筆記,對其中提到的廣勝寺元代建筑群非常感興趣。因為之前的我還沒有見過元代的建筑。那幾周,一次次地往返于洪洞與臨汾市區,一次次地見到那塊小小的廣勝寺的指示路牌,不得而入。而后,卻又連著兩次來到霍山之麓。第一次是在山腳下工作,工作完成,趁太陽還沒有落山,驅車上山游覽了廣勝寺上院,下山時太陽已經落山,沒能進入下院和水神廟。一周后,又來到這里,滿懷希望地想工作后游覽下院(因為上院給人的感覺太好了),誰知一直工作到了很晚才解決問題,根本來不及游覽。而后轉戰它縣,再也沒能完成全程。
廣勝寺全境分霍泉源頭、水神廟、下院、上院幾個部分組成,套票價格為35元。廣勝寺這個景點交通方便,在108國道沿線,地圖上可以立刻找到,所以不失為一個自駕游的好場所。 霍泉源頭在霍山腳下,是一個清澈的泉眼,自古就是當地灌溉、生活不可或缺的水源。酈道元的《水經注》上有一段對霍泉的記載。“霍泉出霍太山,發源成潭,漲七十步而不測其深,經趙城西南流注于汾。”現在的趙城鎮在以前是與洪洞平級的縣城,霍泉位于洪洞與趙城的中間。山西自古缺水,為爭奪水源,兩縣居民時代為仇。后來有一知府想出應急之法,架起熱油鍋拋入十枚銅錢,令兩縣各出一人,下油鍋摸錢,摸一枚錢分一份水。趙城代表撈起七枚,故趙城縣自此或水七分。到了清代,知府又完善了這一個創舉,在源頭引水渠中打入間隔平均的十一根柱子,每兩根柱子代表一份水,再在三七區間柱上一條分水壩,以示公允。隨后在柱子上搭了廊橋,命名分水亭,兩側還立了碑。到了現在這處遺跡儼然成了一個旅游景點,令眾人唏噓不已。
下寺中山門、前殿、正殿是元代建筑,分數歇山頂和懸山頂建筑。下寺中不僅有精美雕塑,還有元代壁畫。可惜,最精美的童子拜觀音等壁畫被盜賣出國,現在收藏在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水神廟中有元代的戲曲故事壁畫,距今都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只可惜無緣相見。
上寺在霍山山頂,如果沿公路徒步估計要30分鐘以上。廣勝寺始建于漢唐年間,據說僅比中原第一寺——白馬寺晚了七十年,真是一座古老的寺院。元代平陽府(臨汾地區)發生地震,山寺倒塌重建,所以現在寺內有不少元代古建。
山頂是一塊平地,紅色的圍墻顯然圍不住漂亮的琉璃塔,遠遠看著塔,似乎自己已經被這座彩色的精靈撩撥得不能自已。按耐下自己的沖動走向山門。懸山頂的山門并不出彩,倒是山門兩側的兩座力士雕塑引人注目。雕像為泥塑,形象生動夸張,似乎是道教中的哼哈二將。可惜的是兩尊塑像身上的彩繪都已經黯淡的幾乎看不清,西首的塑像渾身上下均已經出現較大的裂紋,泥塑和彩繪已有較為嚴重的脫落現象。或許是山門檔不住雨水(由于焦化廠在此,估計此處下雨基本是酸雨)的侵蝕,或許是污染太過嚴重。對比保圣寺和晉祠的那些年紀很大的塑像,這里對泥塑的保護就顯得想當無力了。
進得山門拾級而上就是塔院的正門——垂花門,垂花門上不僅有琉璃制成的屋脊、花飾,甚至彩繪、透雕龍蓮花飾的掛落一應俱全,非常講究。塔院中最主要的當然就是塔,一座高達四十七米的八角十三層琉璃塔。塔身是磚砌的,以黃、籃、綠三色琉璃燒制的斗拱、蓮座、佛龕、力士、神將、飛龍、飛鳳、團龍、牡丹等圖案,奇妙的是在琉璃燒制最上一層均是龍頭或獸頭狀,3層轉角處竟然做成力士扛柱。設計者的匠心可見一斑。流彩的塔身、炫著藍光的風鈴使這座塔無情地奪走了所有人的眼光,而令自身成了整個寺院的代表。塔是明代的建筑,共建了12年。
一百年后人們又在塔基部修建了圍廊,這座圍廊竟然和塔身渾然天成,看不出一絲矯情和做作,這才叫建筑的繼承和發展啊。想想北京西客站不中不洋的風格,想想某些城市的建筑加帽工程,看看300多年前先人的作品,怎一個汗顏了得?難道不值得今天的那些所謂的建筑家反思嗎?
飛虹得名于塔身的流光異彩,而這座將明代琉璃建筑藝術發揮到及至的古塔注定揚名青史。今天山西洪洞飛虹塔不僅與山西應縣木塔、河南登封嵩岳塔、云南大理千尋塔并稱中國四大名塔,位列國寶名錄,還一起登上了郵票。
彌陀殿是單檐歇山頂建筑,是廣勝上寺的前殿,供奉彌陀佛。殿內最著名不是這幾尊元代的塑像,而是一排不起眼的木柜。這排木柜就是金代雕刻的千年古經《大藏經》的收藏柜。元代開始一直供奉在廣勝寺的這部經書被稱作《趙城金藏》,整部經書7000卷6000萬字,雕版印刷這部經本身就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產量當然不大。千年后當之無愧列為國寶。抗戰時期,寺院僧人將佛經藏于塔內。風聲走漏,日本要強搶這部千年古經。幸虧活動在周圍的游擊隊先行一步,在薄一波等人的指揮下,將經書輾轉運到根據地。據稱目前整部經書收藏于國家圖書館。
廣勝寺的大雄寶殿規模比較小。這座
關鍵字: 垂花門 廣勝寺 洪洞 焦化廠 琉璃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