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晉中
5月3日從太原火車站對面乘公交車一個小時到達晉祠。一下車塵土飛揚,環境實在不怎么樣,不過進了公園卻是另一個清新世界。建筑古樸,一眼就可看出年代久遠,上面的油彩幾乎班駁殆盡,木質紋理清晰可見。晉祠初名唐叔虞祠,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紀。后來因為供奉其母,所以將唐叔虞移往偏殿,而不遠處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的府宅由于改為寺廟,結果現在大殿內供奉彌勒,身后供奉持鞭的尉遲敬德,將神仙、君王、將軍統統供在一起真的很好笑!中軸線上有4尊威風凜凜的宋代鐵鑄武士像,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依然如山似塔,威風不減。圣母殿中宋代彩色泥塑,尤其是33尊侍女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給人無盡遐想,置身其中仿佛能聽到她們清脆的笑聲、竊竊的私語、暗暗的唉嘆。宋代武士像的陽剛之氣與彩塑侍女陰柔之美形成鮮明對比,精湛的工藝、濃厚的生活氣息將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表現的淋漓盡致。難老泉水長流不息,給晉祠帶來靈氣與生機,周柏、隋槐等千年古樹講述悠久歷史。
5月4日從太原到平遙,一個小時的路程,途經喬家大院,路旁寬闊的停車場停滿了車,那是相當壯觀,浩浩蕩蕩的人群涌向那座古老的宅第。第一眼見到青磚砌筑的平遙古城墻,心中便溢滿欣喜,好一座美麗壯觀的古城池。平遙古城距今已有2700年歷史,整座城池形似龜狀,城墻高約12米,有城樓72座,垛口3000個,喻意孔子座下的72賢人,弟子3000。進入鳳儀門,大批的游客正在排隊上城墻,寬闊的步道也顯得擁擠不堪。城中著名的日升昌、縣衙等景點所在的主要街道上人滿為患,而其它的小街道則清靜無比。滿城的古建筑,仿佛已置身遠古。城中的旅店清雅幽靜,雕梁畫棟,第一次住在如此古韻十足的地方感覺太棒了!城中設了幾處售票點,一張票包含城中所有二十處景點,依次走了幾家票號、鏢局就開始暈頭轉向了,出了這家進那家,因為格局差不多,已經分不清哪家沒去哪家去過了,只好拿支筆走一家標注一家。街邊攤點一份挨一份,都是當地特色小吃,涼皮、涼面、碗禿則、栲栳栳加上正宗山西陳醋,那味道真是地道!掛著紅燈籠、古色古香的客棧、飯莊更是一家連一家。平遙的建筑多少有些窯洞風格,半圓形窗戶,每座院落相連處都有照壁相隔。房間都不大,黑壓壓陰沉的感覺,但是宅中明清家具都非常漂亮精美,還有西洋進口的穿衣鏡、座鐘、留聲機等,木質古床四周有雕花圍欄,掛幔帳,也有土坑,坑邊就是明灶,沒有江南園林的秀氣典雅,卻有自己獨特的風韻。每家票號、鏢局都有地下金庫,有些還可作為逃生地道之用,第一進院作為經營、接待場所,第二、三進院則為生活區間,鏢局后院有練武場,場邊擺放各式兵器,不少游客都興奮地手持兵器下場操練起來,引來陣陣笑聲。城中樹木極少,每座建筑院內都不栽樹,據說是因為建筑本身呈長方形,如果中間有木則成“困”字,對家宅不利,所以只種些盆栽石榴、海棠等以求多子多孫。夜幕降臨,家家門前的紅燈籠亮了起來,炊煙裊裊升起,整座古城籠罩在薄霧中,而街上的游人卻并不見少,悠閑地走在古城街道上,享受著恬靜舒緩的假日。站在幽靜的旅店院中仰望星空,繁星點點,與古城中串串紅燈籠遙相呼應。
5月5日早起參觀縣衙,縣衙非常大,前部是辦公區,后部是生活區。威嚴的大堂明鏡高懸,桌案上驚堂木拍得人心驚膽戰,夾棍、老虎凳樣樣俱全。小小的后花園里有花有草,有亭有池,靈秀清雅。狐仙居然是護印大仙,被鄭重的供奉在后殿。鐘樓旁有一樓梯可通往一座跨越在街道上的樓閣,正面匾額是聽風,背面匾額為觀雨。站在上面,眼前是一排排規整的青磚屋頂民居,街道上游人如織。日升昌依然人山人海,本來就很狹小的室內擁堵不堪,舊時的柜臺、天平、測銀兩成色的器具完好保存。前院主要為經營、接待場所,后院則為居住區,每家都大同小異,各有千秋。10元錢租了一輛自行車,騎車去城外的雙林寺,20分鐘到達,正趕上廟會熱鬧非凡。高高的圍墻里三座大殿,大殿內禁止入內,透過圍欄依稀可以看到浮雕的云朵,衣袂飄飄的神佛,雖然色彩不再鮮亮,但是雕像的精美奇妙絕對令人嘆為觀止。登上圍墻,眾香客焚香的煙灰四處飛揚,整座寺廟煙霧繚繞。騎車返回古城時沒急著進城,繞古城外墻轉了一圈,一片蔭蔭林木中守著古城席而而坐,微風輕拂,掠去的歲月鐫刻在無言的青磚上。傍晚登上鳳儀門,甕城城墻上高高掛著的吊橋、滾木擂石真材實料,云梯、弓箭發射器讓人大開眼界。沿著城墻走出好遠,城內所有的建筑就在腳下,城墻內排排民居銘記著歷史,城墻外現代氣息彌漫,恍如穿梭于時空隧道中。夕陽西下,平遙又漸入夢鄉。 5月6日回太原,轉車去五臺山,途經一片蒼涼的黃土高原,間或點點綠色堅強地預示著生生不息。進入山區后,沿著盤山路漸漸升高,群山踩在腳下,沒有婀娜秀美的青翠,更多的是氣勢磅礴的寬廣博大。臺懷鎮坐落在山谷中,一條公路貫穿而過,殊像寺、菩薩頂、顯通寺等寺廟散落在山谷中。塔院寺四周最為繁華,彎曲狹長的道路四通八達,轉個身就不知來時路了,手持相機、手機的尼姑、僧侶不時從身邊走過。偌大的停車場夜晚成了大大的露天夜市,羊雜湯、肉夾饃、刀削面、搓面魚等特色小吃使人垂涎欲滴,每個人都吃得熱火朝天,幾元錢就能吃飽吃好。夜色深沉,月亮真亮啊,滿天亮晶晶的星星不停地眨著眼睛,輕風漸涼。 5月7日早包車去五臺山最高峰北臺頂,出租車不能直接到達,還需要乘摩托車行走半個小時,一路寒風撲面,典型的高原苔地,盡顯荒涼蒼茫。北臺頂上一座年代久遠的白塔系著風幡,在天地間默默守望。站在臺頂,四下環顧,遼闊蒼穹我如微塵,如此渺小,紅塵俗世何必沉迷,浮華利祿何必執著!
回到臺懷鎮登上黛螺頂,臺懷鎮盡收眼底,虔誠的香客一步一磕頭順著長長的臺階向上而來。殊像寺中供奉的是騎著猗狻的文殊菩薩,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座下怪獸雄壯敦實,精神抖擻。殿內墻壁上塑造的是一組五百羅漢渡江彩色懸塑。羅漢在崇山峻嶺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有山、水、云、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飛舟、旋渦激浪,描繪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仿佛游走于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里,是一幅動靜相應、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立體山水畫。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建于東漢時期,是我國最早的佛寺院之一。無量殿是磚石建筑藝術杰作,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梁殿。顯通寺后殿前有一座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筑物,人稱“顯通銅殿”,內殿雕滿小佛像,琳瑯滿目,多達萬尊。正中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銅殿外為重檐歇山頂,共分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松柏、鳥獸,“龍虎斗”、“龍鳳配”、“喜鵲登梅”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上端精細的花卉圖案玲瓏剔透,正面橫梁上“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更是活靈活現。第二層四周有高約1米的銅欄桿,24面門扇上均有各式圖案,殿脊兩端有銅鑄的似龍非龍的寶瓶,整座銅殿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nbs
關鍵字: 五臺山 臺懷鎮 顯通寺 紅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