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張壁古堡看滿清四品要員的奢華
7月20日,從平遙梁村出來后繼續往南,從汽車站搭去介休的中巴。中巴車為了多掙點錢不得不超載,而為了躲避交警的檢查,又不得不做賊一樣走小路,甚至于兩次掉頭繞路。都是底層百姓,這年頭掙點錢都不易,車上乘客也沒怎么抱怨。
到了介休,在火車站對面租一小面的直接送往龍鳳鎮張壁古堡,司機本地人,好說話。不到半小時抵張壁古堡。張壁古堡位于介休城東南龍鳳鎮,是一座袖珍城堡,擁有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堡內還保存了數棟明清民居。
當晚決定住在張壁村,因為很久沒有享受這樣安靜的夜晚了。我住的就是一座老宅子,從大門的磚雕木雕來看,以前絕對是個大戶人家。而且平民百姓的大門只能開在墻上,而不能像這樣是一棟獨立的房屋。主人姓張,一位74歲的老奶奶,傍晚時分跟她閑聊,得知這座老房子是祖上傳下來的,具體多少年了,她也不知。祖輩中曾有人官至四品,據說是晚清時期在武漢做官,與曾國藩同時代人,相當于現在的“武漢市長”吧。家境在那時達到了頂峰。
這是整個堡內保存最完好的大門。磚雕、木雕、石雕都基本保留原貌。屋檐下額枋、雀替、墊板等處都有精美的木雕,當年不知花費了多少工夫。
墻上的磚雕,門前的抱鼓石,都成了顯赫身份的象征。
這是她家大約對面的影壁。上書一“福”字。很有講究,左邊開頭是一龍頭形象,右邊開頭是一仙鶴形象,龍鶴象征吉祥長壽。整個福字以狂草起筆,行書其中,楷體結尾,尤其是最末的“田”字,規規矩矩,寓意不管在外多發達,都不能忘本,“田”對古人來說就是立身之本。至于“福”字周邊的圓框,更有講究,由44竹節組成,寓意事事如意,竹子也象征主人的清高品格。據介紹,這塊影壁在文革破四舊時險遭砸毀,因張家后人用泥土將其覆蓋,才幸免于難。
這是張家的車馬院,就在大門對面。相當于現在的車庫。大門左側墻壁上裝有一鐵環,拴馬用的。官高馬大,鐵環位置的高低也是身份象征。現在這車馬院已在土改時分給另外一戶人家了,成了一家修摩托的店鋪,倒還算是繼承了以前的用途。現在的人家看來用不了那么高的門,所以封了很大一部分。
邁進大門,門口左右各立一對石獅,張奶奶說這是毛主席破四舊時把獅子頭給砸壞了。看她那么說,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湖南人。進了大門后,左側墻上掛了一鐵架子,像現在的晾衣架一樣。主人介紹,那是當四品官的先祖回家進屋后掛官帽用的。現在倒是真的成了晾衣架了。
進大門后左拐,有一個院落,已分給另一家了。這是左邊院子的門。盡管門只是開在墻上,但裝飾仍一絲不茍。
出大門,窄窄的巷子由此通向堡內的龍脊路。夕陽西下,這樣的景象不知已延續了幾百年。
關鍵字: 介休 平遙 張壁古堡 龍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