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云岡石窟游記
一個帶雨的秋日,隨團來到山西省大同市,游覽了與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齊名,被譽為我國“石窟三圣”之一的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離大同市區不遠,從市中心的下榻處驅車西行,20來分鐘就到。一路上,隨處可見上面寫有“云岡石窟——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等字樣的橫幅和標語。原來,云岡石窟在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5次會議正式通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已申報成功的28處世界文化遺產中最年輕的一處遺產。
石窟門前,有一座新立的漢白玉石碑,在題額“世界文化遺產”一行楷書小字下面,有郭沫若先生手書的“云岡石窟”四個行楷大字。郭老于1964年7月游覽石窟時曾撫今追昔,揮毫題了“游覽云岡石窟”詩一首。詩云:“天教微雨為清塵,來看云岡萬佛身,佛法虛無何足道,人民萬古顯精神。”這碑題四字想必是從保存的墨寶中復制而來。
從此處抬眼前望,便可見到東西綿延約1公里長的橫立的黃褐色山崖上,鑲有許多重疊交加的洞窟。遠看也許不覺得有何特別之處,穿過辦公用的四合院近前一看,卻見一個個洞窟內都有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云岡石窟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開鑿,到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完成,總計用工60余年。之后如唐朝貞觀年間,又曾開鑿個別石窟,遼、金、元、明幾個朝代也曾多次修整彩繪。現存的53個洞窟里面,有大小窟龕1200多個,石雕造像5.1萬余尊,其中最大的17米,最小的2米。這53個洞窟恰似53顆璀璨明珠,神采各異,閃爍著五光十色的藝術光輝。
洞窟都被按照由東而西的順序一一編了號。講解員領著看了其中極有特色的幾個洞窟。
先進去看的是第三窟“碧霞洞”,為云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洞窟。窟前斷崖高達25米,窟頂上層正中鑿有彌勒大龕,東西各雕三層方塔,西側后室雕有一佛、二菩薩塑像。他們個個面頰腴潤,體態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形象極其生動鮮明。
第五、六兩窟為一組毗連雙窟。五窟中央端坐17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據稱是云岡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六窟的形制與五窟有異,其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雕有佛祖、菩薩、羅漢、飛天和三十三諸天塑像及各種騎乘,敘述釋迦牟尼從母親摩耶夫人妊娠有孕、腋下降生、步生蓮花、諸天護法、乘象回城、仙人占卜、造四時殿、母親去世、箭射鐵鼓、宮女舞伎、出游四門、冥想人生、逾城出家、白馬惜別、林中修煉、悟道成佛、講經說法等30余篇佛傳故事。窟內雕工之嫻熟,制作之精巧,布局之適當,形象之逼真,均讓人過目不忘。
另外,第六窟東壁中間有一牛眼般大小的洞隙,不經講解員指點,還不容易發現。透過厚僅寸盈的洞壁,可看到隔壁第五窟。從此亦可以想見當時雕工的高超和驚險。因為稍有不慎,便有塌壁可能,搞得前功盡棄。
第七窟有“六美人”之稱。該窟南壁門拱之上雕有6個供養菩薩,分成兩組,相向而跪,手捧蓮花,面帶笑容,姿態優美,形象楚楚動人。
第十三窟雕有一尊交腳彌勒佛像,端坐正中,高13米。右臂大佛掌之下,另雕一托臂力士塑像,對佛掌形成支撐,為世間所少見,顯示石工對力學原理的諳熟與匠心獨運。
第十五窟人稱“千佛洞”,泛指佛像眾多之意。窟內西壁佛龕下方,雕有摩尼寶珠,并配置有獅子、樹木、魚鳥等,栩栩如生,造型優美,據說是研究北魏時期動植物的珍貴資料。
第二十窟的立壁在隋唐時已經塌毀,致使造像露天。主像為釋迦牟尼坐像,胸肋以上部位保存較為完整。佛像兩耳垂肩,臉型豐滿圓潤,兩眼有神,鼻直口方,面帶慈祥,雕飾精美,富麗雄健,是云岡石窟中富有代表性的石雕佳作。
清朝文學家朱彝尊在他的《云岡石窟記》中說:“云岡之寺有十,建自拓跋氏。今之存者特其一耳。石佛大者,高七十余尺,小至徑尺。斬山為窟數十,鑿佛數千軀,架以飛閣。凡客大同者,必游。”
游罷石窟,自是深有同感,然心中隨之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古時人為何要在這里開山鑿壁?
原來大同市地處晉、冀、蒙交界處,不僅是聞名全國的現代“煤都”,而且歷史悠久,地勢險要,為三晉北方之門戶,素有古戰場之稱,曾為北魏京都、遼金陪都、明清重鎮。特別是北魏王朝自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在此定都開始,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為止,共96年,前后經歷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6個皇帝。大同市境內現存古建筑、古墓葬、古遺址2萬余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0余處。此區域內還出過25個皇后、9個皇妃。國家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中,就有以典型的“北雄”特色而著稱于世的古都大同。
關鍵字: 云岡石窟 大同市 孝文帝 山西 石窟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