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水上樂園獨樂寺
天津水上樂園
水上樂園位于市區西南部,占地200公頃,園內有三湖九島,其中水域面積89.2公頃,是天津市以水景為特色,以水上活動為內容的綜合性公園,其南端是擁有上百種珍稀動物的動物園。
歷史上這里原是燒磚取土后廢棄的窯坑,其中最深最大的一處叫青龍潭,洼淀塘坑內蘆葦叢生,水禽棲息,頗富自然野趣。1950年天津市政府決定在此修建水上公園,并于1951年7月對外開放,之后,公園按規劃逐年建設,至今已成為具有南國水鄉風韻的大型城市園林公園。
園中南、北部分為大塊陸地,中間是廣闊的水面,水中有11個小島,分別由拱橋、曲橋、平橋和桃柳堤連接,湖水映著朱紅樓閣,湖中碧波蕩漾,游人可劃船漫游湖上。構成這座公園獨具特色的水上世界。位于水上公園南部的動物園,面積50.5公頃。園內有動物獸舍31處,如:大象館、熊貓館、百鳥籠及海獸館、獅虎山等。還有鹿、羊等溫順動物的放養區。全園內共有野生動物近147種,1400余只。到2005年,計劃動物類種發展到220個,總數量接近3000只。
水上公園以水面為主,分東西兩湖。湖中留島,并以拱橋、曲橋、涵洞和陸路把東湖、西湖、南部水灣、湖中島嶼連接成一個整體。園內綠化疏密有致沿湖以垂柳為主,水中栽藕植蓮;島上林蔭道多種植白蠟、國槐、合歡、法桐等樹木。
全園以翠亭洲上的眺遠亭為中心,亭高26.5米,是公園最高點,隨地勢設有3層平臺,可在不同的高度觀覽園景。園內還建了神戶園、盆景園、碧波莊、兒童樂園等園中園。
公園廣植喬木、灌木、常綠樹和各式花卉,水面栽種蓮藕,堪稱都市中的世外桃源。游人可以一邊呼吸新鮮的綠色空氣,一邊在自然的懷抱中體會最自然的感覺。
天津薊縣獨樂寺
獨樂寺俗稱大佛寺,坐落于天津薊縣城西。據文獻記載,獨樂寺始建于隋唐年間,遼統和二年,即公元984年由薊州人韓匡嗣主
持重建,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最大的閣式木結構建筑之一。
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在談到獨樂寺的價值時說:我們說文物三大價值,一個歷史價值一個藝術價值一個科學價值。有的文物只能是歷史價值或者是沒有藝術價值,有的是藝術價值高。這個獨樂寺可以說是集三大價值于一身,所以我想獨樂寺的的確確在我們國家的古建筑里面是了不起的,重中之中,應該是第一流,第一等的。而且它的結構上頭應該是早期的,可能應該是首屈一指。
獨樂寺占地面積為16500平方米,由山門、觀音閣、韋馱亭、乾隆行宮等建筑構成了規模壯觀的古代廟宇建筑群。
山門,是獨樂寺的大門,莊重高貴,富有生機。高約10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中間為穿堂道,與觀音閣遙相互應。門上正中懸一方匾,楷書“獨樂寺”三字,用筆渾厚蒼勁,相傳為明代大學士嚴嵩手筆。中間門道兩旁各塑一尊護衛法神像,目光炯炯,肅穆森嚴,形象生動,俗稱“哼哈二將”,是遼統和二年重建時的原物。山門的屋頂結構為五條脊、四面坡,建筑學稱之為廡殿頂。山門的檐角形似飛翼,外翻躍起,出檐深遠曲緩,雄偉壯觀,恬靜流暢。屋脊之上的瓦飾更是奇異多采,造型生動古樸
,別具一格。山門正脊兩端的鴟吻翻轉向內,張口吞脊,狀如雉鳥飛翔,氣勢威武,生動逼真,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鴟吻造型實物。獨樂寺的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式山門。具有著濃郁的唐代建筑風格的余韻。
過山門,入庭院,在千年古柏后面是觀音閣,它是獨樂寺的主體建筑。
觀音閣,是座樓閣式木結構多層建筑,雄健古樸,設計精巧,工藝簡潔高超,頂為九脊歇山式,平緩中見深遠。通高23米,中間有腰檐、圍欄環繞。觀音閣前上檐鎏金的四個大字“觀音之閣”,相傳是唐肅中元年李白北游幽州時所書。下檐“具足圓成”為清代咸豐皇帝所題。閣內各層藻井的形狀不一,錯落有致,不僅顯示了建筑的多樣性、藝術性,而且能抵御側向壓力,增強了建筑的穩固性。觀音閣的外觀是兩層,實際為三層,中間有一暗層,從而起到了裝飾與加固的雙重作用。建筑中,全部采用了復雜的斗拱結構,上萬個榫卯相互咬合,讓數以千計的梁、枋、柱、檁、椽,構造成一個嚴實的整體。僅接榫部位的斗拱,就因位置、功能、作用的不同,多達24種。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其亨介紹說:“一般人理解斗拱是把它切出來一塊,實際上它是一個整體。在整個建筑當中它是最結實的一部分,它既相當于現在抗震的圈梁,但是又是柔性的,它有水平的鋼性,斗拱之間的榫鉚能夠變型,吸收很多能量,這都是它抗震的原因。它的結構形式能夠在歷史上根據記載抵御了將近三十(次)規模很大的地震而安然無恙。它里頭很多結構的特點是我們研究抗震建筑的一個寶庫。”
觀音閣中間天井上下貫通,錯落配置,形成錐形環像放大的空間,頂是八角,上為六角,下為矩形,中設木制須彌座,聳立起通高16米、微向前傾的觀
音主像。整個結構,排列有序,疏密自如,極富彈性,極富變化,顯示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動而不損,搖而不墜的高超技藝和妙絕天工的設計水平。
觀世音菩薩塑像立于閣中央,高16米,站在須彌座上,穿過二、三層平臺,直入閣中藻頂,是目前我國國內現存最大的泥塑。該塑像用木料做骨架,再覆蓋薄灰泥彩塑,面部慈祥,微帶笑容,兩眼凝視遠方,衣著得體,絢麗端莊,兩臂披帛飄逸,儀態優美。因頭頂上還有10面小佛頭,故稱十一面觀音。
兩側脅持菩薩侍立,法相莊嚴,姿態優美。兩脅持菩薩像略向十一面觀音像前傾,做隨時被派遣狀,與唐代仕女畫一脈相承,是遼代雕塑藝術的珍品。
觀世音菩薩塑像后,是元末建塑的倒坐觀音像,左右韋馱、關羽分立。其間配以云狀花紋圖案,使群像好似扶搖于云海之中。
大閣四周,與佛像交相輝映的是觀音閣壁畫,元代繪制,明代重描,全長45米,總面積142
.85平米,彩澤錦色,渾然一體。以前一直被覆蓋著,1972年修繕墻壁時,于無意中被發現,自此這一隱沒了二百多年的藝術瑰寶重現于世。觀音閣壁畫以人物為主,背景充實,云氣、山巒、海水俱在,上繪十六羅漢、兩明王圖像和民間神話故事。主像造形嚴謹,筆法暢達,畫法粗中有細,收中有放,結構以密托疏,以繁托簡,繪畫法則古代少見,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在我國佛教壁畫中占有特殊地位。
閣后三米處,明末添增的八角亭,內有護法韋馱一尊,身著鎧甲,雙手合十。
乾隆行宮,坐落于院內的東北角,建于清乾隆十八年既公元1753年,是清代皇帝祭拜東陵時小憩之處。如今改為碑林,存乾隆皇帝壁碑28塊,上鐫詩文107篇,多為乾隆臨摹歷代書法大家的真跡,間有此風流皇帝的游興信筆。所用書法,有的粗獷蒼勁,有的圓潤秀麗,風格不同,各具特色,成古碑刻一景。
獨樂寺塔在獨樂寺南380米處,塔高30.6米,為八角亭式,由塔基、塔身和塔尖三部分組成。塔基由白色花崗石條砌成,呈須彌式,象征佛位于須彌山之上。塔身雕有仿木結構的斗拱、雙重欄桿、仰覆蓮花等各種裝飾。八個拐角處飾有8個磚雕小塔,設計精巧,造型生動,具有濃郁的唐代遺風。塔尖有十<img style="filt
關鍵字: 木結構 水上樂園 獨樂寺 觀音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