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區半日游
天津市區半日游
5月23日,氣溫34℃,本想跟老姑在海河邊遛一遛游覽一下河邊公園,因太熱而不能成行。中午時分,大華從他媽那兒打電話來,叫我們在家等著,下午4點大鵬開車接我們游覽一下天津新面貌。
我雖是老天津人,可是離開56年了,盡管每年都來天津,沒有真正玩過天津。特別是近十年,天津變化之大,令我辨不清東南西北,就是那些經常去的金剛橋、大胡同、東北角、東馬路、南市、百貨大樓、勸業場、濱江道等最熟悉的地方都鬧不清在那兒了。大鵬開車,沒有了等車、步行而汗流浹背之苦。我和老姑、志強一家,從奉化橋開始,游了海河橋、意式風情街、大悲院、文化街,以及濱江道步行街夜景等。
海河的橋
海河的橋,造型不同,五花八門,別具一格,是津門一景。連接海河兩岸六區道路的橋梁總數達到24座,橋之間的距離由原來的1.6公里縮短至0.8公里。這些橋梁是市區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紐帶,凝聚了天津歷史的深厚底蘊,反映出近年來天津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
下午5點從奉化橋開始,橋游覽了六座橋:奉化橋、大光明橋、赤峰橋、金湯橋、金剛橋和永樂橋。
奉化橋
奉化橋又名直沽橋,連接河東區大直沽西路和河西區奉化道,全長250米。主跨138米,有27道飛跨拱、68片鋼結構“花瓣”和296根吊桿,再加上鋼橋面,共需7500噸鋼。可謂一件現代風格的藝術作品,造型優美簡潔,宛如從空中撒落在海河上的美麗花瓣。
該橋共分三跨,每跨由“三道獨立拱”組成,河道內不設橋墩,兩邊分別跨越河壩路及臺兒莊南路,連接奉化道和紅星路。
奉化橋河東區一側的岸邊,一個浪漫新奇的大型雕塑——“玫瑰花亭”吸引著你。她是用99朵玫瑰花組成一個高10米、直徑9.2米的花亭。每朵玫瑰花直徑是1.5米,用七彩金屬制成,顏色絢麗迷人,能保持30年不變顏色。
玫瑰花亭的創意是讓有情人,相擁在海河岸邊,站在玫瑰花亭下,面對愛人許下愛的諾言,讓海河增加浪漫情愫。
大光明橋
大光明橋建于1983年,橋長350米,寬30.5
米,是連接河東、和平兩區的重要跨河樞紐橋梁。
新大光明橋建于2008年,以“光明”為主題:在橋頭新建四個歐式的橋頭堡。每個橋頭堡上分別安裝以“日、月、星、辰”為主題的雕塑,把大光明橋裝飾成一座精致華美的歐式風格橋梁。據說四座雕塑融入了神話元素:通過從光明到黑暗再到光明的自然過渡,烘托“光明、高尚、公平”的主題。雕塑“日”象征如日中天是生命的源泉;“月”寓意唯美,家好月圓;“星”寓意善良、正直、明朗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辰”代表愛與美,理解與公平,均衡的理想和高尚的品質。
赤峰橋
位于天津火車站附近的赤峰橋,經過改造后,連接和平、河東兩區的一條重要跨河通道,遠遠望去,猶如海河上揚帆而來的一艘巨輪。
赤峰橋投資6.06億元,是海河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座橋。該橋的設計采用國際現代設計理念,技術獨特,工藝新穎,體現了天津歷史文脈并富有鮮明個性,是天津海河橋梁史上偉大、神氣的杰作,被稱為“海河之舟”。
該橋設計結構形式為獨塔雙索面彎斜拉橋,主跨為130米,跨過海河,邊跨55×40米,橋寬39米,雙向六車道,主梁采用流線型封閉鋼箱梁,梁高2.3米,斜塔高60米,塔頂設置直徑18米圓形觀景平臺,塔底為一座兩層樓高的船型休閑建筑物。
金湯橋
金湯橋位于建國道西端與水閣大街之間的海河上。橋名金湯是取“固若金湯”之意。橋長76.4米,總寬10.5米,面積8022平米。是天津市現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鐵橋之一。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比解放橋早建約20年。是天津最早、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的鋼梁。
金湯橋原為浮梁舟橋,由13條木船聯綴而成,橋面鋪設活動木板。初名鹽關浮橋,俗稱東浮橋。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解放軍東西路大軍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天津獲得解放,進而促成了北京的和平解放。因此金湯橋又成為象征天津市解放的標志性建筑。具有文物和歷史紀念的雙重價值。
金湯橋在恢復設計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固整容,并恢復了開啟功能。同時,橋兩側新建了鋼結構的玻璃引橋,順玻璃引橋踱步而下,是橋頭東西兩岸建設一新的主題性公園——會師公園。
金剛橋
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橫跨海河之上的金剛橋,是天津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梁之一。1924年建成大型鋼梁雙葉立轉、開啟式橋。橋長85.80米,寬17米,兩旁各有2米寬的人行道。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插入河底,距橋面24.4米,可以吊起開成八字形行船。即今改建前之金剛橋。
新金剛橋于1996年建成,俗稱“彩虹橋”,為雙層拱橋。下層橋,利用舊橋墩改建為三孔、鋼與混凝土組合的箱梁橋,車行道寬14米,兩側人行道各2米;上層橋,三孔中承式拱橋結構,全長600米,寬15米。造型新穎、美觀、壯麗,具有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風貌相匹配的時代感,為海河又添一處宏偉壯觀的新景觀。
永樂橋
永樂橋橋位于三岔河口,連接河北區五馬路和紅橋區三條石橫街,橋梁全長600米、寬32米,為機非“混行”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主橋雙向六車道供機動車通行,下層兩側為人行道,在兩層中間還設置一個夾層,登“天津之眼”的專用通道就在這里。游客從人行道走上永樂橋后,可根據路標指引由專用通道進入夾層的封閉空間,便可登上“天津之眼”。
永樂橋摩天輪,是世界上唯一跨河“橋輪”合一的綜合設施,有著“天津之眼”的美譽;兼具觀光和交通功能。摩天輪直徑110米,輪外掛裝48個透明座艙,每艙可乘8人,艙內舒適寬敞,有空調調節溫度,可同時供384人觀光,依據季節不同安排運營時間。
摩天輪勻速旋轉,約28分鐘旋轉一周。座艙到達最高處時,距離地面的高度可達到120米,相當于35層樓的高度,乘客能看到方圓40公里的景致,海河風貌盡收眼底。
“天津之眼”摩天輪凸顯了現代化的科技文明與天津城市歷史的交匯,提升了區域的文化品位與內涵,體現出天津城市“開放與納新”的文化特征。永樂橋摩天輪周邊有大悲院、古文化街、鼓樓、意式風情區、奧式風情區等天津重要的商貿旅游景點,同時也是海河水上游船觀光的起點。
意式風情街
游完了海河的橋,來到“意式風情街”,這是八國聯軍留下的遺跡之一,這里的標志性建筑是馬可·波羅廣場雕塑。先從廣場雕塑說起。
天津意大利風情街的馬可·波羅廣場雕塑始建于1923年,可惜被毀于上世紀50年代末期。在馬可•波羅廣場中心的遺址上修復的雕塑,高達13.6米,為歐式古典風格。柱基和石柱材質,均為精美的花崗巖。其柱基直徑8米、高6米,柱基四周均有雕飾,顯著特征是每一面均有人頭像浮雕,每個人頭像下還設有噴水口,可向四面噴水。
柱基外圈是一個直徑10米的噴水池,設有3組不同高度的噴泉,交叉的水花可形成獨特的景觀。
柱基上的石柱高5.4米,石柱頂端為0.83米高的混合式柱頭,柱頭上方的和平女神銅雕像,高達2米,呈展翅欲飛貌。
和平女神雕塑矗立在十字路口之間,俯瞰著四周林蔭道旁的法國梧桐樹,它的葉片映襯著別墅群,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多少游客駐足觀賞、漫步瀏覽,唏噓贊嘆之聲不絕于耳,攝像拍照之人比比皆是。
來一次不容易,我們在“新意街”留下紀念,老姑和大華在餐廳外的花池下合影,
平時,我們很少來到這里,志強兩口在路邊合影,我則把天津市規劃展覽館記錄下來,留作紀念。
大悲院
從“意式風情街”驅車來到大悲院。說實話我還不知道天津有個佛教古剎——大悲院,在大邱莊跟蘇工聊天時,聽說有個大悲院,香火很盛。一直想去看看,沒有機會,今天有了機會又太晚了,未能進去。
大悲院是天津著名的佛教古剎,坐落在河北區天緯路,全寺分為東西兩院,占地10600平方米。東院為寺的主體,青磚綠瓦,雄偉壯觀,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玄奘法師紀念堂、弘一法師紀念堂和講經堂組成;西院是附屬部分,由文物殿、方丈室和中國佛教協會天津分會用房組成。
大悲院始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由高僧世高倡議,天津衛守備曹斌捐資修建,因寺內供奉一尊高3.6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稱為大悲院。初建時規模很小,康熙八年重修并擴建為占地56畝。大悲殿所供觀音,為“千手千眼”法像,用柏木雕成,表層布純金,經年色澤不減,光耀如新。到了清朝后期,大悲院幾經戰火和破壞。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寺院遭到搶劫,僧侶四散,破壞嚴重。1940年社會名流組織捐款,騰地,先后用了7年時間始修復東院。前殿是天王殿,供奉原望海寺彌勒佛;兩廂為四大天王,殿高10米,門上懸“古剎大悲禪院”匾額,為津門宿儒王襄篆書。中殿是大雄寶殿,供奉明代新鑄高7米的銅質鎏金釋迦牟尼像,兩側有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和十八羅漢。
十年浩劫中,寺內被洗劫一空,破壞嚴重。“文革”過后,開始修復工作,重塑全堂佛像。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佛祖金身像為明代銅鑄,連同千佛蓮花底座通高五米,重約六噸。銅像線條清晰和諧,鑄工精細,堪稱佛門奇寶,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念佛堂供奉的毗盧遮那佛,銅色古老,塑型精美,據考為唐代銅鑄,也系佛門瑰寶,國內珍貴文物。
古文化街
從大悲院出來,到古文化街,已經下午7點鐘,好在夏季夜短晝長,天還沒黑,抓緊時間游。我只知道這里是老天津衛的百姓求子拜佛的娘娘宮,現在改造成古文化街,提高了文化品位。
天津古文化街(津門故里)位于南開區東北隅之東門外海河西岸,包括:宮北大街和宮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樓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長687米,寬5米,商業步行街。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的場所。目前的古文化街有:天后宮、宮南大街、宮北大街。天后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旅游景點。
天后宮
天后在古時被人們稱為護航女神。傳說她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名默,經常駕船出海,搭救遇難的人,被后人敬為女神。元朝時京城每年需北運大批糧食,先從海路運抵天津,然后再轉河運至京城。元朝統治者為祈求航海安全,便將護航女神崇為天妃,建起天后宮。
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逢這天(“天后”誕辰吉日)在此舉行盛大的“皇會”,表演龍燈舞、獅子舞、少林會、高蹺、法鼓、旱船、地秧歌、武術以及京戲、評劇、梆子等。
天后宮始建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坐東朝西,是天津市區目前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宮,從東到西,由戲樓、山門、牌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圣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鐘鼓樓、張仙閣和配殿等建筑組成。
山門是磚木混合結構。門額用整磚雕刻“敕建天后宮”,這個山門是清朝乾隆年間增建的。
進得山門,迎面是木結構的兩柱樓式牌樓。牌樓是元、明時代天妃宮前的標志。在牌樓兩側,北邊是鼓樓,右邊是鐘樓。
過牌樓,就是前殿。前殿是天妃宮最早的山門,供奉護法神王和四大金剛:“千里眼”、“順風耳”、“加善”和“加惡”。
越過前殿,就是天后宮的主體建筑正殿,正殿是敬奉天后娘娘的地方:天后娘娘佛龕,身披霞披,頭戴鳳冠,四位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
穿過正殿,即為藏經閣。藏經閣是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現為民俗博物館展廳。在藏經閣的后面,過甬道,為啟圣祠,即后殿。
昔日,天后宮供奉的主神:天后娘娘。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天后宮形成了佛道混雜,百神聚集的復雜情況。南北配殿供奉王三奶奶、挑水哥哥、送藥天師、白老太太、龍王、藥王諸神。
“宮南”口和“宮北”口的兩處牌樓有匾額。南口南面匾額:“津門故里”,北口北面匾額:“沽上藝苑”,對仗工整,恰似一副對聯。
古文化街
漫步古文化街,進出店鋪時,您會看到許多店鋪門面檐下、坊間有一幅幅極具江南藝術風格的蘇畫。構圖生動有趣、形態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
在門面建筑裝飾中除彩繪故事畫外,另樹一幟的是磚木雕刻裝飾:內容廣泛,多數帶有濃郁的民俗氣息和吉祥喜慶的寓意。
古文化街的建筑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漫步在古文化街上,足已賞心悅目;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叢聚本街,供你觀賞選購。至于中西樂器、藝術陶瓷、裝潢小件都有專店。買上一兩件,那是甚為愜意的事;就是流連一番,也可以受到熏陶和啟迪。
津市夜景
游完古文化街,已經黑天,大家也累了,找個地方連休息帶晚餐。一家肉餅店人不多,就坐:有牛肉、豬肉、素餡餅,要了幾樣嘗了嘗,味道不錯,價格不菲。餐后,到濱江道步行街游覽夜景。
濱江道
濱江道天津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它自海河邊的上,全長2094米。分兩段:張自忠路至大沽路段,建于1886年;大沽路至南京路段建于1900年。1946年將兩段合并,定名濱江道。
隨著勸業場一帶商業的興起,中外商賈紛紛云集于這條街:服裝綢緞、金銀首飾、鐘表眼鏡、照相洗染,以及旅館飯店、影院劇場、舞廳娛樂、店堂場館相繼開業,這條街呈現繁華景象。
這條街不僅有勸業場、中原公司、稻香村食品店、亨得利鐘表店、光明影院、登瀛樓飯莊等老字號;還有新建的濱江商廈、吉利大廈、米萊歐、國際商場等現代商廈云集于此。游人終日川流不息,入夜彩燈閃耀,成為津門夜市新景。
我粗略觀察:燈火輝煌的店鋪,游客并不多;大多數人集中在街道,多得摩肩接踵。擺地攤的游商小販見縫插針,一塊平米見方的空地,鋪上塑料布攤開服裝就叫賣;還有更簡單的小販,肩跨背包,手里舉著服裝叫賣;也有揀垃圾的老婦,看垃圾箱里有沒有塑料瓶之類可回收的垃圾;只有觀光車不受任何限制地來往穿流在人群之間。
來這里的大多是年輕人,情侶最多,他們不是來采購,是來休閑,毫無目的地遛來遛去。街道中央醒目的警示牌告知:禁止汽車、自行車通行。你看這位小姐騎著自行車橫穿過來過街了,看來規定歸規定,他還是“我行我素”。
大華有個習慣,到了繁華熱鬧的地方就想吃根冰糕,你看她手舉著冰糕往嘴里放呢,老姑沖她直樂。
商家考慮得周到,知道年輕人嘴饞,愛吃零食,專門開辟了一條食品街,燈光照得如同白晝,各地方的小吃一應俱全。這里人最多,幾乎沒有人手里不拿點吃的食品,真可謂生意興隆。
南京路
游完濱江道夜景,已經晚上9點鐘,大鵬又開車載我們游了南京路夜景。南京路寬敞明亮,不見行人,就是汽車你追我趕,互相超車;大鵬開車不錯,他不超也不慢,勻速行駛。出了南京路拐進津塘公路,路面暗了車少了,車速也快了,不知不覺把我和老姑送到了家。他們最后到家。
今天時間雖短,玩得挺痛快,多虧了大鵬開車,否則是不可能的事,我在這里感謝大鵬的熱情服務。
2009-6-1
關鍵字: 公園 天津 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