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園(包河秀色)
包公祠定位于“歷史包公,以詳實的史料和包氏家譜陳列等主要內容,向游客展示包拯生平、氏族世系脈絡等。祠內由正殿、東西兩廂房、廉泉井、流芳亭、回瀾軒、包公故事蠟像館及大片的碧水和園林組成。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并置有龍頭、虎頭、狗頭三鍘;祠東六角亭內有一“廉泉古井,在李鴻章的侄孫、光緒年間舉人李國衡撰寫的《香花墩井亭記》中記載:昔日有一太守游覽至此,因天氣炎熱,喝此井水,即頭痛不止。原來這個太守是一贓官,故人們稱此井水為廉泉。當年明朝人重修包公祠時,給這口井修了一個亭子留存至今,廉泉的井沿上亦布滿一條條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繩長期磨擦留下的;祠西的“流芳亭為包公幼年讀書、玩耍處;“回瀾軒則以“甌塑的藝術形式,再現了包公真實的一生。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頃,目前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1062年包公去世于河南開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將其靈柩運回合肥,歸葬故里。他一生為官多年,最高官至樞密副使,為北宋二品官,因此,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個墓園蒼松翠柏、肅穆幽靜。包公墓定位于“文物包公,主墓為“覆斗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志銘和金絲楠木棺,棺木內斂包拯遺骨。這副棺具木料的來歷還有一段千古奇緣:包公原葬棺具即為金絲楠木,因年代久遠已經腐朽,為了符合歷史史實,我們依舊取材金絲楠木,但這種木料很難尋找,當時工作人員跑遍了很多山林,終于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的一個高山村里找到了。當年高山村的山林被一位老人承包,巧合的是這位老人也姓包,名為包浩源,是包公第35代孫。老人聽說是為包公找尋棺具用材,非常激動,親自帶著兒孫爬上山頭砍伐22棵金絲楠木執意無償捐贈給我們,做成了這副棺具。您可以說這是一種巧合,也可以說是一段千古奇緣,但這卻表明了包公清廉的品質是實實在在的,因為時隔近千年,重做包公棺具時,卻是由他的后代來提供木材,不用國家一分錢,的確再一次體現了包公的清廉風范。清風閣東連包公墓,西鄰包公祠,是為紀念北宋名臣包拯誕辰1000周年而建,占地2.2公頃,其中主體建筑是一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層仿宋風格的塔式閣樓,從閣頂可俯瞰合肥城市風光及整個包公園的秀麗景色。清風閣定位于“文化包公,以高水準的壁畫鋪陳和雕刻等藝術表現形式突出戲曲包公的主題。聲像館采用先進的科技和工藝手段,全面生動的詮釋包公文化和包公傳奇故事。規模宏大,音色優美的編鐘古韻,使人陶醉。閣內以戲臺為載體不定期舉辦各劇種的包公戲曲演出,邀請游客共同參與,增強游覽互動性。浮莊坐落在包河東大島上。因其遠觀如一片柳葉浮于水面之上,又因島上建筑類似古代村莊,故名浮莊。浮莊正門門樓粉墻青瓦,中間鑲一匾額,上有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浮莊二字。迎門是一座銅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孫、世界船王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先生立像。這是省、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包兆龍先生,滿足其“葉落歸根的遺愿而在這里建造的。島內建筑博采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體現了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筑的藝術特色。浮莊內設有咖啡廳、情侶卡座等餐飲娛樂場所,可供游客休息、進餐。
關鍵字: 傳奇故事 包公祠 南靖縣 漳州市 福建省 高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