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文房四寶文化旅游節
2004年9月,宣城市榮獲“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特色區域稱號。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國文房四寶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宣城市人民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中國文房四寶協會于當年9月份共同在宣城舉辦首屆中國宣城文房四寶之鄉文化旅游節。中國宣城文房四寶之鄉文化旅游節每兩年舉辦一次。2006年9月份,舉辦第二屆中國宣城文房四寶之鄉文化旅游節。
中國宣城文房四寶之鄉文化旅游節舉辦期間,主要安排文房四寶展示展銷會、文房四寶之鄉探秘游、徽菜美食節、文房四寶論壇、名人書畫表演等系列節慶活動,堅持以節會友、以節招商,首屆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文化旅游節期間吸引了近萬人參加,浙江在線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全程報道。
由筆、墨、紙、硯組成的文房四寶在宣城已有千年制作歷史,宣筆、徽墨、宣紙不僅品質獨特,而且制作工藝令人嘆服,被視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宣紙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書畫藝術的特殊用紙,有“千年壽紙”之美稱。宣紙自誕生以來,歷經由少到多、由衰到盛的過程。宋代,宣紙供不應求;元代,宣紙作為書畫用紙得到較快發展;明代,宣紙工藝日趨成熟,品種花色日愈增多;清代,宣紙生產發展迅速;建國后,宣紙產業迅速復蘇并得到空前的發展。文學泰斗郭沫若曾稱贊:“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藝術創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法表達藝術的妙味”。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將軍曾題詞:“宣紙是祖國文化的寶貴遺產”。方毅、喬石、萬里、彭沖、李瑞環、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涇縣宣紙廠,江澤民同志題寫了“傳承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宣筆制作可追溯到公元前223年,據韓愈《毛穎傳》記載,秦大將蒙恬將軍南伐楚之中山(現涇縣一帶),始以兔毛竹管為筆,稱“秦筆”;隋開皇九年(公元809年),“秦筆”亦改稱為“宣筆”。因品質優良,曾被列為“貢品”、“御用筆”。宣筆選料精審,工藝要求嚴格,主要以兔毛、羊毛、狼毛、雞毛與獾毛為原料,經過選料、修筆、套裝、刻字等工序制作而成,深受書畫家好評。據記載,大書法家王羲之、柳公權為了取得宣筆,曾向宣州筆工陳氏和諸葛氏寫過“求筆貼”。書畫家劉海粟稱贊宣筆為“宣筆縱橫,蟬蛻龍變”,他還親自監制“蓮蓬斗筆”生產。
徽墨起于南唐,距今已有千年。“天下墨業在績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績溪有其二――績溪人汪近圣、胡開文,尤以胡開文名冠海內外,久傳不衰。胡開文系績溪上莊村人,清雍正年間,他上溯宋明制墨之法,研究改進,遂成藝林寵物,而為清朝貢品。1910年胡開文精心制作的“蒼佩室”牌“地球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并獲金質獎章,徽墨享有”落紙加深,萬載存真”之譽,為歷代貢品。
歙硯因生產于我省歙縣而得名,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我市績溪、旌德與歙縣原屬于老徽州地區,徽文化底蘊雄厚,加之我市績溪與歙縣相連,涇縣、旌德與歙縣位置較近,歷史上,歙硯與宣紙、宣筆、徽墨相得益彰,彼此之間文化和商品交流頻繁,在文房四寶行業位置舉足輕重。
經過多年的發展,宣城市目前擁有宣紙、宣筆、徽墨、歙硯生產企業已達400余家,每年企業產值超億元,從業人員近萬人,文房四寶商貿企業近百家,從業人員近千人,宣紙、宣筆、徽墨近年來始終保持著在文房四寶市場上的優勢。
關鍵字: 安徽省 文房四寶 旅游業 旅游局 旅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