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盡是黃金甲
在安徽黃山附近歙縣高山峻嶺之中有個隱藏著幾十個古樸村寨的霞坑鎮,2007年3月13日油菜花盛開的時節我來到這里,被她秀麗的風光所吸引,將她譽為“攝影家樂園”并不過份,攝影家們習慣稱這里為“石潭景區”,可能因石潭乃山門所系。 從杭州出發長途汽車沿杭徽公路4個多小時到達霞坑鎮的霞井村,轉乘中巴車,4公里的路程后就到了石潭村。石潭村在大山山腳下,山民吳曉莉趕來接我們,曉莉找來一輛農用車載我們上山,車在崎嶇不平且不斷急轉彎的狹窄山道上爬行約半個多小時,便到了北嶺。曉莉告訴我們,“原來北嶺通往外界唯一的通道是一條羊腸小道,村民們靠騾子將生活用品,生產資料,建筑材料運進來,這條土石路剛修好。”北嶺是個自然村落,也是最高點,到幾個攝影地的距離較平均,故為攝影愛好者青睞。 我和攝友章勝賢住在北嶺村曉莉家,曉莉30歲,丈夫在外打工,她帶著10歲兒子留守,山里婦女十分勤勞,嬌小的她一人種著十幾畝油菜、茶葉、桑樹、竹林,還利用家中閑房辦起攝影之家,有40個床位,每人每天吃住一起收30元,伙食標準6菜1湯,也可自己下廚,加菜另算。晚飯老章主勺搞了一頓綠色“山菜宴”,剛挖出來的春筍,新鮮的蕨菜,帶甜味的油菜,南瓜的花瓣,肥嫩的黃瓜,和叫不出名字的鄉間野菜,還有一吃忘不了的黃黃的煎土雞蛋、香香的小雞煲山蘑菇,很實惠可口。曉莉家中露臺屹立于山巔,是最佳攝影點,據說幾個大師就在此處拍攝了獲獎大作。 晚飯后,雷聲炸耳,大雨瓢潑,曉莉給我們泡上特級的黃山毛尖茶,此茶自種自采自烤,味道甘醇,我們在竹林包圍的民居里邊觀雨景、邊品茶、邊聊天,還用大木盆熱水泡著腳丫子,十分愜意。晚上雨漸漸小了,四周歸于寧靜,只有雨點掃過竹葉的“沙沙”聲,偶爾有幾聲狗叫,潮濕而清新的山風從窗外飄進來,滋潤著總是接受塵埃的肺葉,帶走喧鬧都市的煩躁和疲憊,“春雨伴春眠”,就在這樣肆意地享受“綠色氧吧”中進入夢鄉。 第二、三天,我們都是天蒙蒙亮就迫不及待上山。不倫登上那個山頭,極目所至,“漫山遍野盡是黃金甲”,黃澄澄的油菜花,沿著山坡層層疊疊,金燦燦的一片接一片,還有桃花、梨花點綴其間。人沐著香風行走其中,仿佛是在金黃色的海洋中徜徉。遺憾的是在山里的幾天都是陰雨,“山里的天,孩兒臉,一天有三變”,才晴了一會兒,轉眼間狂風大作,烏云密布,陳雨淋瀝。又一會兒,雨尚未全停,太陽還沒露臉,云海就洶涌而至,山頂上的白墻灰瓦古村落在云海中若隱若現,有如水墨畫般的仙境,真一個天上人間!我趕緊撐起雨傘,架起相機拍下美景。 老章是個記實攝影家,他拍的《錢塘記憶》系列片,橫跨杭州城半個世紀變遷。他喜歡用200定黑白膠片,相機常保持較快速度,以抓拍活動人物瞬間。他約我埋伏在山頭桑田里,用長焦鏡頭對準對面山脊小路上放學的山娃子,可這是《攝影家樂園》,山娃子對攝影師們的慣用伎倆了如指掌,一上路就發現“敵情”,競主動對我們喊話:“喂!不給照片不準拍!不準拍!”。使計劃中的“紀實”受挫,是個缺憾。 15日下山時大雨下個不停,農用車是坐不成了,曉莉戴著大竹葉帽在前帶路,我們撐著傘小心跟隨著,在泥濘的羊腸小道上高一腳低一腳地摸索了兩個多小時,才回到山腳石潭,沿途又是一番風景,可雨太大,拍出的照片不清晰,真是缺憾。 沒有幾絲陽光的照片是缺憾,還有殘破的祠堂、涼亭也是一種缺憾…,但有缺憾的美或許更加貼近現實,使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不由地萌生了貢菊開花“漫山遍野盡是白銀甲”的秋季再來石潭的沖動!(附圖1-24:[原創]《石潭漫山遍野盡是黃金甲》2007年4月15日攝于安徽歙縣霞坑鎮)
關鍵字: 品牌 安徽黃山 油菜花 網游 黃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