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天柱山
踏雪天柱山 拜謁天柱山是我多年的夙愿和向往。 古南岳天柱山是安徽四大名山之一, 與黃山、九華山和天堂寨齊名。海拔1488.4 米,屬幕阜山東南余脈,坐落于潛山縣境內,距縣城北約九公里,南北交通極為便利,高速、鐵路皆通于此。 趁住點望江的機會,路過此地,有幸拜訪了這座被漢武大帝冊封為南岳的名山――天柱山。時間是:2003 年12 月12 日。 我是坐汽車來的,從縣城出發,一路北上,不多久,只見一大型石雕牌坊橫跨大道之上,氣勢恢弘,蔚為壯觀,上書:古南岳天柱山。想必距上山的路不遠了,路西是寬寬的皖河由北向南順流而下,河面波光粼粼,碧波蕩漾,竹筏漂流便在于此,路東是陡峭的巖壁,蒼翠的山林,公路順山而走以水伴行。車撇開大道很快轉進了山里,山道被兩旁高大的松林遮掩著,在山林間穿行,山道蜿蜒曲折,峰回路轉,路邊偶見一石屋或一草房,遠處山岙中零星撒落著幾戶人家。越往上,越覺寒氣襲人,有種高處不勝寒感覺。山下陽光燦爛,溫暖如春,突然山上冷了起來,溫度降了許多。車終于在山道盡頭停下,這便是佛光寺了。乘客大都是山民和茶農,下車很快消失在附近的山岙之中,唯有我是來此的游客。 棄車登山拾級而上,獨自在彎彎的山路上和茂密的山林中穿行,其間的寂靜,連自己的心跳也能聽到,走著看著,盡情接納著山間清新的氣息,盡情領略著林間的美景,時而見一股小溪從腳邊流過,無聲無息,象少女一樣的文靜與靈巧。由于是冬季,游人稀少,在山路上沒有遇到游客,不多時,只見前面有一當地小姑娘在拐角處挎一竹籃,藍里放著幾只竹筍在等賣,見我過來便問:要冬筍嗎?很新鮮的,剛挖的,只賣五塊錢。我拿在手里掂了掂,一個約斤巴,還帶著新土。答:冬筍?好東西,可惜上山攜帶不便,要不等下山再買。小姑娘無言地點點頭,繼續等賣。又轉幾道山梁就是山門檢查站了,門票:七十元。 進門繼續上行,越上越感寒氣逼人,轉過幾個彎道,猛然發現前面山坡有斑斑點點的積雪,再往上走,積雪連成一片,放眼看去,滿山盡是皚皚的白雪,樹枝上也掛滿了冰花,頓時眼前變成了一個銀妝素裹的世界。與來時的山下成了兩個不同的天地,一個溫暖如春,一個寒冷刺骨。冰雪藏起了落葉與衰草,蕩滌了山間的塵土與喧囂,一切都來得是那么的圣潔,那么的突然,縷縷陽光撒落到冰清玉潔的地面,濺起了無數的晶瑩與亮點。 終于看到一個山民,他主動上來搭話:師傅就你一個人嗎? 答:是啊,你是? 我是瓊陽山莊旅館的,山民說。 繼續趕路。山民又說:山上下了大雪,游客很少,沒有生意,見你上來,就來了,現在已經中午,上景點怕是不行了,山路全是厚厚的積雪,路滑又不好走,天又短,時間肯定來不及,不如在我們山莊先住下休息,明天再上山。 :看看再說吧。 山民陪我同行,一路交談了很多,我被這位清瘦的山民誠懇樸實打動,從他憨厚無華的神態中產生了信任感。不一會,只見前面半山坡上出現了一片房舍,山民指著說:到了,那就是瓊陽山莊,中間是我家的旅館,保證干凈衛生,吃住都行,價格給你便宜,先進去看看,休息一下,我再給你沏壺茶。他的熱情與好客使我感動,民風的純樸使我回味。 于是,我們來到他家的旅館門前,抬頭看:紫陽旅館。兩層的小樓一字排開和其他房舍南北貫穿一致,背西面東,門市七、八家,有賣品部、飯館、旅館、茶社、照相館等。我的來到給旅館主人贏得不少的羨慕,若大的山莊就我一個客人,未免有點單調和無奈。經過介紹,女主人熱情接待,廳堂內干干凈凈,面積不大但很別致,上下有客房十幾間,甚是溫馨。男主人陪我喝茶――抽煙――敘話,女主人在后廚做飯。不一會,飯菜上桌,一葷冬筍臘肉,一素香菇白菜,外加當地土酒一瓶,米飯隨意,價錢二十元――便宜。主人夫妻另以咸菜下飯,三人同桌而食。男主人邊吃邊說:下午天黑的快,可在附近的山上轉轉,不能走遠,這里也有幾個景點,雪厚路滑當心安全。我被這夫妻二人的厚道所感動。 飯后,男主人陪我在附近看景,為了安全,他前面探路。據介紹他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祖祖輩輩都在這山上過活,對這里的草木山石非常熟悉,對這里的歷史典故也頗有知曉。中午喝的土酒是三國時期督尉喬玄發明釀造――喬公封缸酒,味美甘甜,侵入心脾,他的女兒大小二喬是當時的絕代美女,就連其婿大都督周喻一代歷史風流人物也皆出生于此,這不禁使我想起蘇試的名詞: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是那般的英姿颯爽,那般的風流倜儻。與大作家冰心的謝婉瑩之好友長篇小說高產作家張恨水也是此處名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流傳已久的焦仲卿與劉蘭芝悲壯愛情故事也出于此。此山在漢武大帝時期被封為南岳,想必威震華夏大地的一代武帝在拜偈此山時,亦被這恢宏的天柱壯麗奇觀、非人間的美景所折服,高興與贊嘆之余,欽封名號。這里山水靈氣,歷史故事,便成了現代與古代遙相呼應和跨時空的對話平臺,這里一切不禁又給這座名山憑添了幾分無盡持久的吸引力。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夜晚的山間特別寒冷,特別寧靜,習慣于城市喧囂的生活,一下子落到這里,一切都變得是那樣的安詳,那么的沉靜,仿佛進入另一個時空隧道,又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晚飯后,被安排二樓休息,女主人又特地為我加條棉被。主人夫妻住在樓下,旅館就我們仨人,顯得是那么的空蕩與冷清。 一夜睡的挺好,清晨的陽光灑滿了潔白的山坡,也灑滿了我輕松的心窩。起床――洗漱――下樓。此時,主人已早起,為讓我多睡,沒來打覺,只悄悄地在客廳喝茶。早飯后,主人為我找好了向導,眼前是一位三十五、六歲的清瘦男子,挎一快照相機,從他眼神中就知道是個地道的山民,憨厚老實。免不了討價還價,最后以五十元說定,條件是:帶上度仙橋,看到天柱峰,外加快照五張,回來后在旅館付清。為行動方便,旅行包暫存旅館。 事不宜遲,告別旅館主人,一路北上,開始了真正的行程。我們踏著厚厚的積雪,在空曠的山間挪動。此時此刻,看到這一切使我不禁想起古人的名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眼前的美景,被冰雪裝扮得分外妖嬈,千姿百態,山坡披滿潔白的雪毯,樹枝被刻出晶瑩的冰雕,仿佛來到了白雪公主的殿堂。向導拿一細竹不停在前面探路,由于積雪的厚度,山路石階完全被覆蓋,有時分不清那是雪那是路,聽向導說雪是前天下的,由于雪大路滑沒人上山,也沒生意。此時上山極不安全,我想這是否又是一次冒險行動呢! 為在此不留遺憾,橫心壯膽,走到那算那吧。向導說:這大雪天上山是很危險的,我們盡量上吧,真的上不去,也沒辦法,太險了。我說:你能上去我也能。說實話我心里也沒譜,出了事咋辦?二人相扶著前行,不多時,來到一山坡處,兩邊是陡峭的石壁,無底的深淵,見一石碑上書:六月雪。 我問:這里六月也下雪? 笑答:不是的,其實不是六月下雪,是因這里山坡滿是風化了的花崗巖沙粒,在盛夏強光的照射下,一片銀白,好似下了雪,故稱:六月雪。哦.. 我點頭稱是,便低頭尋找是什么沙粒,可惜早已被積雪深藏于腳下,我想六月雪的情景,也許和眼前的景色一樣吧,圣潔而厚重,冰清而玉潔。 拾級而上轉過幾道山梁,前面就是神秘谷了,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稱為“天柱一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里,谷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組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 ; 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激動欣喜。谷內巨石堆積,圓而不規,相互疊壓,象似山神發怒把它們從山巔統統拋進了谷底。從谷底石縫間穿行,下有涓涓溪流,繞石而走,或深或淺,或窄或寬,清澈見底。行走須得小心翼翼,上防巨石碰首,下找墊石越溪,手摸可扶之物,以求平穩。整個谷底象一巨大迷宮,其內充滿了神秘而莫測,如不是向導指南,想必難以走出。經艱難跋涉,才到谷底盡頭,抬頭只見一個很高很寬闊的空間,這是幾塊巨石壘成的杰作。上有很小出口,下有鐵梯通頂,高約七、八米,掛滿了冰凌,坡度較陡,看著眼前的一切,心里頗有些膽怯。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問:還有別的路線可上嗎? 答:這里沒有。 問:能上嗎? 答:試試看吧。 說著,向導把竹竿別在背后,動手爬梯,慢慢的向導挪到了頂端,回頭揮手示意我快上,心想,我牛已吹出,他能到那我也能,不能食言,上,壯著膽抓著冰冷的鐵梯,一步一步往上挪,此時的腿有些打顫,只聽向導喊:不要下看,抓住踩實了。就這樣費了九牛二虎終于見頂,出口外的石階已被積雪覆蓋,向導先用竹竿撥雪,再用手抹凈,鐵梯頂端連著一條魚背石坡向上延伸,名曰:黃鱔背。很是陡峭,如無輔助,絕不可上。向導在雪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固定在石坡上的鐵環,于是拉環跪挪而上,我在其后以同樣姿勢,手腳并用慢慢前挪,甚是艱難。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終于爬出山坡,徹底擺脫了神秘谷束縛。 翻越陡峭的一線天,繞過險峻飛來峰,登上前面的山巔,見一花崗巨石,呈屏風狀,橫立于懸崖絕壁之上,巨大而挺拔,蔚為壯觀,上書:歸云。石刻遒勁有力,氣宇不凡,想必這就是歸云峰了,云歸此處總顯其挺拔的高度。龍爪松也在懸崖絕壁間冒風頂雪頑強探出頭來,枝頭的松針在山風的梳理下,凍滿了條條冰柳,晶瑩剔透,白碧無瑕,極為靚麗。此景只能天上有,人間無處哪去尋。 累了,該歇一歇了。面歸云峰席石而坐,此刻,我們內衣汗濕,鞋筒也灌滿了積雪,喘口氣,靜靜心。面對如此美景佳境那容錯過,于是就在歸云峰下龍爪松旁擺姿拍照,很快照片顯了出來,效果不錯。 下一個目標該是度仙橋了,休息片刻,繼續趕路。前面的積雪越來越厚,繞過林爬上嶺,正慢步于冰雕玉琢其間,品味著大自然的造化,此時,山上出現了云霧景觀,陣輕陣濃,若隱若現,氣象萬千,穿行于云霧間,周圍美景已變得愈來愈朦朧愈模糊了,眼前的山巔和勁松皆蒙上了神秘面紗,有不識天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到了,到了,向導指著前面不遠處說。在高高山梁之上,稀落的松林盡頭,有塊突起的石坪,近看,只見有一石板凌空鋪架在兩巨石之間,約三米多長,石板盡頭有一石坑,隱約還有鑿刻的字跡。向導笑著說:這就是度仙橋和天池,過此橋便可成仙了。過了橋站立在天池邊,看著巍巍的群山,不禁想起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面是開闊的視野,下面是陡峭的懸崖,萬丈的絕壁,四周均無遮攔,此處是觀天柱峰的最佳角度,向導指著前方的濃霧說:天柱峰就在那里,不巧,今天霧大,有可能看不到了,要是往日無霧,就連上面的石刻也能依稀可見。看著漫天的云霧和滿山的積雪,我心里充滿惆悵和無奈。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據向導介紹,天柱峰頂,刻有: 中天一柱,孤立擎霄,八字。石刻是民國三十年冬,有位將軍出資,重金雇一石匠,歷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攀巖而上鑿刻的,并涂以朱漆,非常醒目。據向導自己講,能登此頂的人不多,他本人族代就有攀巖此頂的絕技和路線,可惜家族有規,傳男不傳女,只傳長子長孫,就這樣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我問向導:你能上去嗎?他搖了搖頭。 這時,老天開恩,一陣濃霧過后,天柱峰在云端顯現出來,翹首仰望,只見它凌空聳立,四周無峰與之相連,鶴立于群山之間,猶如一根頂天巨柱,直插云霄,渾身石骨,嶙峋奇絕,巋偉秀麗,真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奇妙設計。不斷有濃霧過來打擾,天柱峰在其間若隱若現,若即若離。 辭別天柱峰,由于山陡雪厚路滑,東路的煉丹湖、鯽魚背景點是無緣相見了。我們繞道于西路的總關寨方向拾級而下,在陡坡處見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天柱松,遠遠看去,象一位將軍身披銀甲守望著群山雪嶺,如無雪可扶而拍照,今天不行,只有遠遠駐足觀看。翻過幾道山梁,眼下出現一座高大城堡,依山而建,真不敢相信在此高山峻嶺之間,居然有如此的宏偉建筑,氣派的布局,石墻厚重而曠達,高岸而雄奇,正門上方有書:總關寨。放眼看去山寨地理位置十分險要,背靠大山環抱,前有小路上山,真是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要塞。 走出總關寨,一路拾級而下,這時在山道上遇見幾名游客,手拄拐杖,相扶而上,見我們下山,就揮手與我們招呼,我們舉手回應,相讓而過。想不到,此時也有好山之人與我一樣,在此時此刻的山野林間,冰天雪地之上,用另一種心情來領略天柱山的壯美景觀,這里雖無春季的鳥語花香,山花爛漫,也無秋天的層林盡染,清泉石上,但這種超拔的心態是其它時候無法比擬和無法描述的。 回到旅館,按約定結清費用――取包――告別旅館夫妻和向導,一路順山而下。一會兒,來到昨天小姑娘賣冬筍的地方,不見有人,四下里尋視,也沒蹤影,想必小姑娘已賣掉冬筍,正在上學的途中吧。 從佛光寺搭車來到山下路口,這里還藏著兩個洞天。一是千年古剎三祖寺,二是摩崖石刻石牛古洞。進入其南大門野人寨上行不遠就是三祖寺了,到三祖寺前門,便見三座巍峨的大門,中門曰:般若,右門曰:解脫,左門曰:精進。并有對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三門清靜絕非虞,眾等皈依增福慧”。從喧囂的塵世來到這里,心里油然而生一股肅穆之情,仿佛被塵俗蒙垢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和蕩滌。 進門是一條窄窄的石階陡直向上,走到頂部,眼前豁然開朗,這里便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站在殿前,回首眺望,風光之秀,山川之美,另人心曠神怡,目不暇接。殿后的天香臺傍有一石洞名曰:寶公洞。據說是寶志禪師的住所。從大殿左側小門拐出,沿一段長長的石徑蜿蜒向上,就通達山頂的覺寂塔。路上有亭兩座,一是立化亭,二為三高亭。立化亭是為紀念禪宗三祖僧璨在大樹下合掌立化而建的。三祖雖出自司空山,但與天柱山有著淵源的聯系。三祖傳衣缽于道信,是為四祖,后云游于廣東的羅浮山,隋大業二年,三祖返回山谷寺,舉行盛大法會,然后于大樹下合掌立化。三祖著有《信心銘》,為佛教界所尊重,是以山谷寺又名三祖寺了。 山頂的覺寂塔為七層建構,塔角系有風鈴,在輕風吹拂下叮咚作響,塔前千佛殿內供奉著千尊仿古金佛像。塔后是祖師殿,內供奉開山祖寶志、禪宗初祖達摩和三祖僧璨的佛像。這時,在殿內只見一位大師正為香客揮毫寫下了: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志、六祖慧能的法號及出身之處。遙望秀麗的群山,聽著導游娓娓動聽的介紹,達摩一葦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瞻仰著歷代祖師,念著祖師們為弘揚佛法,不辭千里迢迢,歷盡磨難的美麗傳說,心里不禁虔誠起來。我不信佛,但被這種不畏艱辛的精神和無怨無悔的追求所打動。眼中有佛,便心中有佛,愿世間的一切都變得光明、美好。 三祖寺西,是大石累積的山谷,谷側陡巖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被稱之為“山谷流泉”。山谷門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褐色巨石狀如臥牛,稱“石牛古洞”。相傳,北宋詞人黃庭堅曾坐此石上讀書,并自號“山谷道人”。在這里有塊巨石上刻黃庭堅的詩和同時代大畫家李公麟所繪黃庭堅坐于石牛上的畫像。這件珍貴的古代詩畫刻石,雖歷經千年滄桑,現仍清晰可見。 谷口前潛水碧波蕩漾,后依天柱群峰,林木蔥蘢,環境清幽,褐色石壁鑿刻著歷代名人書法篆刻,字體相異,大小不同,或遒勁有力,或筆走龍蛇,或大氣磅礴,相傳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大詩人都在此題詩,并留有勝跡“詩崖”。 結束了天柱山之行,坐在返程的車里,我不禁想:天柱山的無窮魅力,似乎不全在青山綠水、風花雪月之間;她以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的胸懷,曾撫育了多少英雄豪杰、風流人物;又以其豐富的內涵、漂亮的華章譜寫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歷代的文人雅士、遷客騷人、凡夫俗子以致于魂牽夢繞,不惜起早貪黑、搭車乘舟,匆匆趕來拜謁,是何等的虔誠,又是何等的大氣。 我想這就是天柱山的魅力所在吧。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 啊拉丁
關鍵字: 九華山 天堂寨 天柱山 潛山縣 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