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旅游概況
泰州是一個快速崛起的新興工貿城市。地級泰州市組建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4年,全市實現gdp705.20億元,財政收入86.4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4元,年末各項存款余額712.09億元。泰州農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水產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瘦肉型豬、淡水產品、優質銀杏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興化市被國家環保局認定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姜堰市被江蘇省認定為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市),姜堰市河橫村被聯合國環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稱號。泰州工業經濟基礎雄厚。現有各類工業企業3.4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83家,形成以機電、化工、紡織、食品、輕工、醫藥、建材等為主體的支柱行業。全市近100個產品的生產規模、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56個產品的產銷量居全國同行前三位,17個產品成為“單打冠軍”,涌現了春蘭集團、揚子江藥業集團、陵光集團、中丹集團、興達鋼簾線、新世紀造船等一批銷售突破10億元或利稅過億元企業。其中,春蘭(集團)公司是全國最大的50家企業集團之一,揚子江藥業集團規模總量和效益指標自1996年起連續7年在全省同行蟬聯榜首。泰州建筑業發展較快,目前擁有房屋建筑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2家,一級資質企業3家,二級資質企業59家,多次摘取全國建筑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在國內外建筑市場贏得了“神兵”、“鐵軍”的稱號。泰州服務業發展迅猛。全市擁有各類市場360個,其中超億元市場25個,商貿餐飲等傳統產業持續增長,交通、郵電、市政服務基礎產業高速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社區服務、房地產等產業迅速崛起。
泰州是一個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文明城市。泰州素有“教育之鄉”的美譽,全市擁有各類學校1134所,其中國家級、省級重點高中20多所,高等院校5所。江蘇畜牧獸醫學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泰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南師大泰州學院和泰州廣播電視大學不斷發展壯大。科技事業成績斐然。泰州市被列為全省科技進步先進市,泰興市被列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姜堰市被列為全國科技工作試點市。截止2004年底,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才20多萬人,創辦市級以上廠辦科研開發機構105家,其中博士后工作站9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8家,高新技術產品448項,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家。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建成3個省級文化先進市、4個省級衛生保健先進市和3個計劃生育先進市、1個計劃生育模范市。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635處,其中,醫院、衛生院169處,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7處,婦幼保健機構5處。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6245人,其中,醫生7497人。全市擁有醫療床位1113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0981張。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躋身于三級醫院行列。建市以來,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以上比賽累計獲得金牌85枚,銀牌66枚,銅牌65枚。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離退休人員和失業人員保險金實施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醫療保險覆蓋率不斷擴大,社會救災、救濟、互助、福利等社會保障事業繼續發展。
泰州是一個投資環境優良的美麗城市。泰州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蘇中入江達海的5條重要航道在此交匯,是沿海與長江“t”型產業帶結合部。以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泰州港為主體的內河港口群初具規模,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泰州港集裝箱碼頭年吞吐能力達到10萬噸標箱。泰州引江河集引、排、航等功能于一體,被譽為“中國的萊茵河”。江陰大橋使長江天塹變通途,是泰州與上海、蘇南的快速通道。328國道、寧通高速公路、廣靖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以及新長(新沂——長興)
關鍵字: 姜堰市 施耐庵 泰州市 社會保障 高新技術 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