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月樓
“得月樓”創建于明代嘉靖年間,位于蘇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為盛蘋州太守所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明代戲曲作家張鳳翼贈詩“得月樓”云:“七里長堤列畫屏,樓臺隱約柳條青,山公入座參差見,水調行歌斷續聽,隔岸飛花游騎擁,到門沽酒客船停,我來常作山公醉,一臥壚頭未肯醒”。野芳浜,俗稱冶坊浜,位于半塘橋和普濟橋之間,同虎丘隔河相望,山水交融,景色優美,從張鳳翼的詩中,便可以想象早在四百多年前,得月樓就已經盛極一時,蜚聲吳中了。滄海桑田,古時的得月樓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改朝換代,或經移址和湮滅,只成為歷史上的一筆記載,直至清代乾隆年間,仍有不少文人墨客題詩贊美“得月樓”。
“得月樓”恢復于1982年4月25日,移址蘇州繁華中心太監弄,整個建筑粉墻黛瓦,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一步一景、疏中有密,置身其中可領略蘇州古典園林風貌。整個建筑在1986年被評為蘇州十大建筑之一,并制成《蘇州建城二千五百年》紀念火花畫面。
得月樓名師薈萃,技術力量雄厚,傳承蘇幫菜點,注重精益求精,講究色、香、味、形,保持原汁原味,常年供應品種達三百多種,并配有春、夏、秋、冬四季時令菜點饗客。名菜名點有:松鼠鱖魚、得月童雞、西施玩月、蜜汁火方、蟲草甫里鴨、碧螺蝦仁、棗泥拉糕、蘇式船點等 。特別擅長制作明代流傳下來的船菜船點、吳中第一宴。
得月樓蜚聲中外,每年接待中外顧客達數十萬人次,先后接待過世界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泰國詩琳通公主、泰國副總理、意大利威尼斯市長、各國外友好城市市長、江渭清、胡繩、姜習、李政道、陸文夫、瑪拉沁夫、三毛、李富榮、袁偉民、孫晉芳、郎平、陳耀東、包起帆、楊懷遠、蔡祖泉、陳燕飛、陳德旺、周柏春、秦怡、牛群等知名人士。
得月樓與影視有緣。六十年代電影《滿意不滿意》中以得月樓為題;八十年代電影《小小得月樓》在得月樓拍攝,歷時三個月;《大嘴妹吃煞太監弄》《姑蘇第一街—醉月飛觴得月樓》也在得月樓拍攝。科教片《蓮藕》《美食家》《明月幾時圓》《褲襠巷風流記》《姑蘇水巷行》等影視片,都有得月樓的鏡頭。
得月樓1993年被國內貿易部首批命名為中華老字號,并先后獲得中華餐飲名店、全國十佳酒家、國家特級酒家、全國綠色餐飲企業、商務部“市場運行監測工作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市級文明單位、蘇州市十強餐飲企業、蘇州市建設健康城市先進單位、蘇州市衛生a級單位、蘇州市價格信用單位aa級、蘇州市誠信單位等幾十項榮譽。
得月樓發展迅猛。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擴大,1995年開設蘇州小吃園,專營蘇州風味小吃;1999年開設得月樓新大樓,以豪華的宴會大廳、風貌各異的包廂和精致的蘇州船菜船點、吳中第一宴等為中外顧客服務。三店相輝,形成太監弄美食街的鼎足,是蘇州餐飲業的著名菜館。2003年6月經深化改制創立為蘇州市得月樓餐飲有限公司。2006年5月,租賃工業園區李公堤2652平方房產投資1000萬元裝修,開設頂級餐飲,預計2006年12月前后開張。2006年6月,對得月樓老大樓開始進行改建,投資2000萬元,增加營業面積2000平方米,歷時1年,屆時,老字號“得月樓”將以精致的蘇州古典園林風貌再現姑蘇餐飲一絕 。
關鍵字: 歷史 得月樓 蘇州 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