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石塔
石塔建于唐代的五級六面石塔,原在古木蘭院,現立于新辟的石塔路街心綠地內,塔身石龕有浮雕佛像26尊,具有唐代風格。塔側的一棵銀杏為揚州的著名古樹。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乾元中(758-778年)始更名“木蘭院,開成三年(838年),得古佛舍利于木蘭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始移建于揚州城內浮山觀之西,其址即今之石塔路北側、邗江縣政府招待所。寶佑中賈似道重修。明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僧三昧修寺及塔并建九佛樓。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僧撫生重修,又建大悲閣、石戒壇。雍正七年(1729年),知縣陸朝璣復“古木蘭院舊額。咸豐三年(1853年),寺毀于兵火,唯石塔、戒壇與明代楠木樓尚存。同治光緒年間,寺僧又陸續修建,使石塔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民國以來廟房大部被拆除改建。1979年因拓建道路,唐代石塔圈入路心綠化帶,圍欄保護。路亦得名石塔路。1987年,將楠木樓從后院南移重建。提到石塔寺,會隨之想起唐代王播“飯后鐘的故事。據《唐摭言》載,王播少年孤貧,寄食于惠昭寺,每當吃飯鐘響,王播即隨僧齋粥。日久諸僧厭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鐘,播往,飯事已了。乃于壁上題詩二句:“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
關鍵字: 大雄寶殿 天王殿 招待所 石塔寺 綠化帶 邗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