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平山堂
平山堂 進入仙人舊館,便是古風流溢的“平山堂,此堂初建于宋慶歷八年歐陽修知揚州時所建。42歲的歐陽修初到楊州后,政務龐雜,應接尤多,但綱目不 亂,關心民瘼,秤擊暴斂,深受百姓愛戴。歐公在公務之余,寄情干山水詩酒,游目騁懷,筑平山堂作講學、游宴之所,數月而成。平山堂前筑石臺,圍以欄檻,歐公親植柳樹,時稱“歐公柳。因望江南諸山,含青吐翠,飛撲于眉睫而恰與堂平;加之歐公內心所思,江南及各路諸才子,若可攀躋,寄此情于此景之中,故定堂名為“平山堂。北檐下有清光緒二年(1876)林肇元所題匾額:“遠山來與此堂平亦點明含義。嘉佑八年(1063),山堂朽,工部郎中刁約領揚州事時重修山堂。封閉前庭,改制為行春臺。南宋紹興末年臺圮,隆興元年(1163)至嘉定三年(1210)多次興毀。元代一度荒廢。明萬歷年間,知府吳秀重建山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汪懋麟與太守金長真又擴建山堂,并建行春臺。康熙帝南巡維揚時,至平山堂題“平山堂、“賢守清風、“怡情、“澄曠四額,并制《平山堂》詩一首。乾隆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規模益大。為記此事,在平山堂南,東壁面西處有乾隆元年七月兩淮都轉運鹽使尹會一撰并書《重修平山堂》碑石一方。咸豐年間,平山堂毀于兵燹。 今日之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鹽運使方浚頤重建。其建筑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柵廊。在明間北廊柱軸線上設落地罩,從罩到檐柱以北設走廊與“谷林堂相連,今平山堂為方浚頤所題。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題“風流宛在,乃追懷歐公韻事而書,書法流暢, 看來其“流少一點而“在多一點,用字活而非錯,回味其意歐公風流仍在。 山堂建成后,歐公寄書前任太守韓琦曰:“獨平山堂占勝蜀岡,江南諸山一目千里。可見歐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寬廣而心曠神怡,故清代彭玉麟有“放開眼界之匾。 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令人流連往返。
關鍵字: 萬歷年 多一點 平山堂 心曠神怡 游目騁懷 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