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泰山寺
泰山寺位于東臺市西溪鎮,始建于北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年),是東臺市13叢林之一,也是蘇北地區的名剎。泰山寺南北長199.9米,東西寬194米,占地38800平方米,殿房99.5間。寺內的漢刀、唐戟為鎮山之寶,還有小金菩薩、玉佛珠子、石刻、書畫等名貴文物。泰山寺有“一寺五廟之說。寺內建有天王殿、地王殿、大雄寶殿和鎮山女神的碧霞宮,兩側還建有關帝(后改為關岳)、太君、華陀、魯班、神農五廟。緊鄰泰山寺有唐代古塔海春軒塔。附近,有神話《天仙配》的遺蹤可考,包括:鳳凰泉、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樹、送子頭、辭郎河等。還有宋代三相范仲淹、晏殊、呂夷簡在西溪為官的遺跡。新石器時代,西溪己經成陸,并有先民在此捕漁為生。漢唐時,漁鹽業逐漸發展,西溪成了集鎮。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泰州鹽倉監屬下,增設了西溪鹽倉,下轄何垛、丁溪、草堰、白駒、劉莊五場。宋真宗景德進士晏殊(江西臨川人)。曾在西溪任過鹽倉監,政聲四揚,后官至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副宰相)。人們為了紀念他,曾將西溪稱為晏溪。他的那首名作《浣溪沙》--quot;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quot;就寫在西溪任上。繼任者是呂夷簡(安徽壽縣人),他覺得自己當鹽官是大才小用,便手植牡丹,以種花自娛,曾題《詠牡丹》詩述懷:異香濃艷壓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候家?呂夷簡確有才華,幾經升遷,在宋仁宗時也當了宰相。隨后,是范仲淹(吳縣人)來當鹽官,友人勸他:西溪乃海隅僻地,鹽官職小,不要上任。他不以為然,毅然赴任,寫有《至西溪感賦》云: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范仲淹在西溪,勤政愛民,成績卓著。他目睹海潮肆虐,力主修復唐大歷年間(公元767年)筑成的海堤常豐埝(當時稱捍海堰),在江淮制置發運副使張綸和兩淮都轉運使胡令儀支持下,范仲淹出任興化縣令,主持修堤事宜,歷經四年艱辛,終于筑成180華里的大海堤,人們不忘他筑堤功績,稱他筑的堤為quot;范公堤quot;。后來,范仲淹也升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先后入朝為相,人稱為quot;西溪三杰quot;,被傳為千古佳話。西溪古鎮上,原有漁民近海小取,為避潮水積土而成的避潮墩。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當地百姓集資,在土墩上建廟,供奉女神碧霞元君塑像,取名碧霞宮。因碧霞元君為宋真宗所封quot;東岳泰山大帝quot;之女,又稱quot;天妃quot;,取德可配天之意,故此土山稱為quot;泰山quot;,又名quot;天妃山quot;。泰山寺從宋至清,經幾次修建,頗具規模。先在山上建成碧霞宮,后在山下建了天王殿、東岳行宮、地藏殿等,共有殿房99間半,南北長199.9米,東西寬194米,面積38800平方米,寺外尚有放生池5畝。為東邑佛教首剎,正規叢林,多次傳戒,聞名全國。該寺是quot;一寺五廟quot;,釋道并祀,在全國佛寺中獨具特色。在天妃山碧霞宮西側,建有關(羽)岳(飛)、老君、華佗、魯班、神農五廟。民間傳說,在西溪遭受特大水災時,災民流離失所,生活困苦,是神農、關公、岳王、太上老君、華佗、魯班,化妝成普通農夫、工匠、醫生等,幫助老百姓治病送藥,扶正禾苗,興修水利,建造房屋,重建美好家園。百姓咸感其德,特在寺內設五廟供奉。上海玉佛寺真禪大師撰寫的玉佛閣楹聯中"法海圓融quot;之語,就是贊揚該寺多教并存的。該寺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quot;文革quot;期間連續遭受破壞,直到1985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才修復開放。如今泰山寺基本恢復了昔日的風貌。山門是一座石雕牌坊,雙獅分列左右。天王殿內,四大金剛屹立兩旁。正中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觀音、十八羅漢等佛像。拾級登上天妃山重建的碧霞宮,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綠瓦黃墻,金碧輝煌。殿內三尊碧霞元君像,慈眉善目,錦衣繡帶,神彩弈弈。鐘鼓樓東西對峙,游人登樓可俯瞅寺內全景,遠眺寺外的水光塔影。這次重建泰山寺,特地新建quot;四大名山堂。quot;佛教圣地有四大名山,善男信女,由于年齡、經濟等原因,不可能跋山涉水前去一一朝拜。國此,女居士顧了本于1990年首倡,募化建筑quot;四大名山堂quot;。一龕居中,四旁供奉普陀、九華、五臺、峨眉四大名山諸佛像,讓四方僧眾足不出寺,就可朝拜四大名山諸佛,了卻夙愿。現任泰山寺方丈達禪題聯曰:quot;名山在泰山,免爾朝山跋涉;見佛要拜佛,勸君信佛修持。quot;這也是全國寺廟中絕無僅有的,泰山寺自恢復開放以來,香客游人絡繹不絕,先后接待海內外各界人士近百萬人次,成為蘇北地區保存完好,對外開放的名剎。
關鍵字: 東臺市 大雄寶殿 天王殿 慈眉善目 江蘇省人民政府 鐘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