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定慧禪寺(定慧寺)
中華寺廟一絕定慧寺定慧寺位于如皋古城東南角,初建于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是一座建筑風格獨特的山門北向的千年古剎。據唐代道宣和尚撰寫的《續高僧傳》記載,隋開皇十一年十一月,晉王揚廣(即后來的隋煬帝)在揚州金城殿設千僧會,佛教天臺宗實際開創者智_大師應邀赴揚州授菩薩戒,途徑如皋,誅茅建寺,取名定慧寺,同時建七級寶塔一座。到宋代時,由于兵火洗劫,定慧寺已經頹敗,只剩下斷璧殘垣。宋元_進士、曾任如皋知縣的史聲寫過一首憑吊定慧寺的詩:寺名定慧知何代,橋古碑橫不記年;古樹亂鴉啼晚照,故園新碟舞春煙。七層寶塔化成路,五色云衢散上天;惟有玉蓮池內水,滄浪深處老龍眠。現存的定慧寺主體建筑系明朝萬歷年間重建。那時,有個叫素芳的和尚帶著性乾、性德兩個徒弟來到定慧寺,稍加修葺就暫時住下了。性乾決心修復定慧寺。為了籌款,他用油燈烤腳踝、用鐵索盤胸等以示虔誠的手段向大眾募化。善男信女深受感動,紛紛捐助。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7年),重修寺院工程動工。不久,大殿便落成了。性乾又立誓取海外的檀香木雕刻佛像。于是他偏袒南游。后來在郁林洲(今廣西玉林市)從海外歸來的商船上獲得一棵一丈六尺長的檀香巨木并就地雕成_盧大佛像。萬歷四十三年(公無1615年)佛像運抵如皋,置于大殿內。在此期間,寺中湛明上人募建了鐘鼓樓,云石上人募建了藏經樓,德林上人到嘉禾(今浙江嘉興市)購買了藏經收藏。德林上人德學兼優,影響深遠,定慧寺空前興旺。到了清朝,定慧寺的大殿、鐘鼓樓、藏經樓又多次動工整修,古建筑一直保護完好,直到1966年“文革前,定慧寺基本保持了明清以來的風貌。十年動亂中,寺內所藏文物悉被毀掠,和尚被趕出廟宇,佛像全被砸毀,殿堂建筑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983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復定慧寺并對外開放。而今,金像重現,殿宇生輝,香煙繚繞,信徒和游客絡繹不絕。定慧寺原本是山門南向的。明嘉靖年間,倭寇侵擾如皋,為了保護城里老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公元1554年修筑了城墻。由于地區擴展,新砌的城墻將定慧寺包入城內。這樣,定慧寺北有古城河(玉帶河),南有護城濠河,西有宋朝龍圖閣學士王覿園的玉蓮池(已廢),東有寺院開浚的放生池,形成了“水環寺的地勢。明萬歷年間重修定慧寺時,為方便起見,將山門改為北向,整個建筑亦調起來,原山門處改建成藏經樓。定慧寺占地面積約16畝,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外為樓堂,內為殿宇,布局嚴整,建筑宏偉。山門上“定慧禪寺四個金字在夕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門前置石獅一對,門上設門簪,下安抱鼓石。山門為九檁穿斗式硬山建筑,進山門就是天王殿,迎面一尊在肚彌勒佛像,憨態十足,笑容可掬。兩邊一副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無所不容“。彌勒佛背座面是韋馱天尊像,一坐一立。殿東西兩側有四大天王塑像,一執利劍,一抱琵瑟,一捧雨傘,一擒龍獸。傳說有四大天王執掌乾坤,就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殿后一庭院,院中安放萬年寶鼎一尊,高丈余。東西兩側是剛重建不久的仿雄寶殿的護門。過二門便是定慧寺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巍峨雄偉,金碧輝煌。大殿為合掌形狀串角磚木結構,四個飛檐翹角掛有銅鈴。脊正中安放高二米的錫葫蘆一尊,兩端各有一個黨轉法輪。餞脊有吻獸。殿高十多米,為九歇式。前附卷棚式走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梁架六副。采用大內額承托梁架。柱為圓木,用接柱造,穿插枋。柱礎在素覆盆石構上再置一層鼓形木墩。畫梁雕棟,梁枋間安設疏密、層數不等的隔架。大雄寶殿正中,一丈六尺高的_盧大佛(即俗稱的如來佛)端坐于蓮花之上。在佛額上鑲夜明珠一顆,全身用赤金貼塑,紅中透黃,光澤灼目。大佛身后佛光中千佛相繞,姿態優美,表情各異。上界是香、花二圣,兩側為梵王,帝釋。大殿兩廂是金塑十八羅漢。十二圓覺菩薩坐騎各異,隱現云中,呈飛舞狀。_盧大佛背壁有“慈航普渡的“五十三參佛山一座。佛山上共塑了一百五十尊大小佛像。觀音大士居中而坐,善財、龍女侍立兩側。整座佛山布局疏密有致,莊重優美。_盧主佛及全堂佛像為浙江美術學院副教授、雕塑家詹振輝先生所塑,被中國壁畫大師袁運甫教授譽為“當代中國佛像之冠。大雄寶殿這后為藏經樓,前附卷廊,廊檐下安設密檐斗拱。樓檐下懸“法寶閣匾一方。樓上為藏經處,珍藏各種版本藏經。樓下為玉佛堂,供奉1990年由緬甸請回的玉石臥佛一尊。臥佛長12英尺,重6.5噸,由整塊潔白的漢白玉石精雕而成。佛像神態安詳,莊嚴飄逸,游人嘆為觀止。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桉為中軸的兩側,環繞眾多的樓堂、寮房。東側有祖堂、觀音堂、引堂、方丈室、關帝殿、云水臺、功德林等,西側有華嚴樓、念佛樓、齋堂、講經堂、寮房等,形成“樓抱殿的格局。
關鍵字: 萬歷年 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 天王殿 定慧寺 鐘鼓樓